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高考生一考试就想上厕所 小林是一名高三学生,再过三个月就要高考了,但是最近他一到考试就内急,要不停地上厕所,最后发展到一上课就想上厕所,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学习考试。不久前,小林被着急的父母带到了心理咨询中心。小林介绍说自己在初中叛逆期时是一名叛逆少年,不学习,不听话,让父母很头痛,  相似文献   

2.
幸福咒     
说好了晚饭前就要到的,可是一干人吃过晚饭之后,和尚还是没有到。和尚没有来,临时搭建起来的灵堂就显得简单了些。没有祭台,两个后生就从厨房里搬来一张饭桌,油腻腻的饭桌一搬上来,灵台里似乎就有了些烟火气。死者放大的彩色照片被摆到桌上来,照片上死者一脸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3.
白雁落网     
白雁经常聚集到湖边,许多白雁常在那里挑选合适的地方栖息。雁群头领还安排了一只白雁守夜放哨,看见有人来了就鸣叫报警。湖区的猎人熟悉了白雁的生活习性。一到晚上,他们就有意点亮火把。放哨的雁看见了火光,就嘎嘎地叫了起来,猎人又把火弄灭了。  相似文献   

4.
未来的汽车     
王欣月 《辅导员》2013,(13):73-73
我想发明一种汽车,它有很多功能。 这款车的颜色是可以跟着周围的颜色变换的:如果你到了草地,它就会变成绿色:如果你到了稻田,它就会变成金黄色:如果你到了湖边,它就会变成蓝色。它还可以变化出你自己喜欢的颜色。  相似文献   

5.
小一号简历     
张翔 《内蒙古教育》2007,(12X):54-54
才到大四,我们就一头扎进了求职太军中。12月中旬,市里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毕业生双选会。我们从一接到消息就积极投入到了准备工作中去。准备的工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简历。  相似文献   

6.
白色山茶花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惟一的一次春天。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阅读提示】你还想读席慕蓉的其他作品吗?你还想对席慕蓉了解更多吗?请…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4,(11):15-15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衣服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  相似文献   

8.
恼人的乘客     
《海外英语》2013,(10):23-23,64
手机信号不好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打电话就不得不大声一点。可是如果在公共场合,大声嚷嚷可就不太好了,会影响到他人。下面就有这么一位。  相似文献   

9.
一到六月,小朋友们就开始期盼暑假了吧。那么,这一期写话作业,我们就来写一篇游记吧。记一次难忘的旅行见闻,写出你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相似文献   

10.
三清二日     
我们一行六人,在黑漆漆的山道上,努力往上爬。感觉那上山的石阶好像无止无尽。刚刚乘坐了近一小时的索道车抵达半山腰,以为酒店就在左近。却从暮色渐黯走到一片漆黑,还在摸索。同行朋友颇谙游客心理,总在我们爬得气喘吁吁时说:“就快到了,快到了……不远了。” 一路自九江赶路,在景德镇只小停二小时,就直驰上  相似文献   

11.
目标诱导法     
胡名清 《教育艺术》2005,(11):60-60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想到他朋友家玩,又怕路途遥远。朋友对他说:“不远,只要经过三条横道线就到了。”这个人就数着横道线走,果然觉得不一会儿就到了。其实到这位朋友家的路程并不很近,把它分成三、四个小段就不远了,再加上每一段路程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横道线,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走去,这个人走到朋友家就觉得很轻松了。  相似文献   

12.
冬安·清凉     
居室的窗外是一排茂密的白杨树,从春到秋,从新绿到金黄,窗棂外变幻着一幅幅笔意淋漓的水彩画。等那些明丽绚烂渐渐素净下来的时候,这个城市最漫长的季节就到了。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树     
记得的,1978年,如同冬后春天乍到,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一忽然。农民分地了。田是我的了,物随地走。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私有财产。于是,大的和小的,泡桐或杨树就都被砍了。先把树伐掉,抬到家里去,如果有一天政策变了,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账册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或几棵树。就这样,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攀比,只几天时间,田野里、山坡上那些稍大的可做檩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相似文献   

14.
那天,程海诺穿着新球鞋来到学校,路上碰到的同学都说她的新鞋子好看。就听见梁尽东插了句,假的DE?那Logo一看就有问题……程海诺一急,脱下鞋子就朝梁尽东扔过去,可梁尽东一偏头,球鞋不偏不斜正好砸到了他旁边男生的脸上,程海诺就呆了。  相似文献   

15.
次序问题     
吴也到美国考察教育,回来后就跟王五说:“我看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次序不同: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整天玩,不怎么学习文化知识,中学的数理化课程也比中国简单许多。可是到了大学,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人家就特别较真,你的成绩和论文通不过。就别想毕业拿学位;而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的功课都特别紧张,可一到上大学,反而轻松了。所以,总体而言。中国的教育是前紧后松,人家美国的教育是前松后紧。”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修道者,准备到无人居住的山中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相似文献   

17.
梦在希望在     
从第一次上考场的畏畏缩缩到现在的轻车熟路,从一次次内心的失落到屡屡的兴奋不已,汗水与泪水早已无从分辨,人生五味尽收其里。第一次参加考试报了4科,一进考场就打退堂鼓,想到从领书到考试仅两个月的时间,再看其他考生信心十足的样子,本来底气不足的我就更加不知所措了。结果可想而知,很惨,就过了一科,当时我的心被打击得支离破碎。正当我彷徨无援的时候,一幕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的场景给了我无穷的力量。那是一年报名的时节,我毫无信心地来到报名点,在门口看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  相似文献   

18.
1.一忌“只听不练”。有的考生常满足于听懂了,以为自己就学会了,就放心了,但一到考试时才知道自己并不会。即使好想会做,但又做错了。因此,只能老师讲好还不行,必须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检查一下,还可不定期地自查,做到心中有数。不然,时间长了,所学的内容印象不深,就像我多次指出的,有的学生存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的毛病一样。  相似文献   

19.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盼望着自己长大以后当一名律师。可是现实的生活,打碎了我的梦想。我是个苦命的孩子,1993年,由于母亲有病,初三毕业后,我考入了一所职业中专。家庭的苦难,使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尝受了日子的辛酸。1996年中专毕业后,自谋职业到了加油站上班。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自考,就像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我想通过自考圆我的律师梦。1998年6月18号,自学考试报名的第天,我就骑着自行车走了二十几里路程到教委,  相似文献   

20.
运行 《学习之友》2008,(11):13-14
我在国内时患有痛风病,但不经常发作,没想到我到德国的第3天夜里就发作了。翌日早晨8点钟,在德国工作的儿子打电话到附近医院,把我的症状叙说了一遍,医院很快就做出回应,告诉我们详细的治疗时间、主治医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