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之一 ,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确立这一制度到 1997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 ,正当防卫制度日趋走向完善。就我国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修改而言 ,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 :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改 ,充分表明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过当界定显性化 ,标准客观化 ;对无限防卫权的有限制采纳体现了我国刑法的时代精神 ,表明了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的限度在法学理论学界和司法实践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以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来研究正当防卫的限度及特殊防卫权。这对如何认定特殊防卫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刑法对于正当防卫的成立范围较之旧刑法更为广泛,应当认真认定正当防卫的存在范围.新刑法对于防卫过当的成立作出了严格的限定,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新刑法并未增设特别防卫权,所谓的特别防卫权属于正当防卫的当然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已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的合法防卫权,是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有效手段。为制止违法犯罪,保护合法权益,必然会给实施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一定的人身损害甚至死亡。为防止广大公民滥用防卫权,必须强调正当防卫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均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该款是赋予公民的特别防卫权,并对其构成条件及其与无限防卫权的异同进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为了避免公民滥用这种权利,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即公民的防卫行为如果在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内,那么防卫行为是正当防卫;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那么防卫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这个界限是区别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标志。正确认识和掌握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对公民个人和司法机关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转化犯     
该文从刑法角度对转化犯的构成和类型进行了分析 ,对如何正确理解转化犯的规定 ,对正确适用刑法准确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刑罚制度。依我国现行刑法,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没有关系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9.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刑罚制度。依我国现行刑法,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没有关系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10.
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即混合主体共同实施身份犯罪,在古今中外的刑法中皆有所规定。现阶段,我国关于混合主体身份犯罪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非身份者的身份犯罪主体资格符合问题上。尽管刑法分则中,纯正身份犯以有特定身份者为犯罪主体,非身份者不能构成;但是分则的构成要件在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纯正身份犯罪时,应将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从总体考察,非身份者可以在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身份犯罪时成为纯正身份犯的犯罪主体。对于混合主体身份犯罪的具体定罪,要本着“特殊优于一般为原则,重法优于轻法为补充”的理念来处理。  相似文献   

11.
对共同犯罪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作一个较为详细的探讨,求教于大方。 一、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一般条件 共同犯罪,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可见共同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犯罪。2、共同犯罪人之间应当有共同故意。3、共同犯罪中应当有共同犯罪行为。4、共同犯罪的主体都应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中止,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并未明确规定,在认定标准上存在真空地带,近年来正当防卫案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亟须司法机构重新审视。文章从案例出发,引发了关于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思考,总结出正当防卫司法实践中的现存问题,凸显了正确把握正当防卫重要限度对于完善司法判断机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安机关按照检察机关的决定在执行逮捕的过程中,误将无辜的相对人当作犯罪嫌疑人予以抓捕,在此情形下相对人是否可以对警察实行正当防卫呢?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被抓捕的无辜的相对人是否可以正当防卫存有争议,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保障人权,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什么是正当防卫以及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其次是对不法侵害行为的认定及对不法侵害行为中的强度的界定;再就是论述警察的具体执行职务行为是否合法;最后从人权保障与国家权威冲突的角度分析哪种利益应当优先受保护。  相似文献   

14.
转化犯是我国颇具独创性的立法例,在现行刑法条文中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司法实践中对转化犯的适用存在着一定争议,笔者旨在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针对其中最典型也是争议最大的转化型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现状与争议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以便实践中能更准确地适用相关条款。  相似文献   

15.
自首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刑法中的体现。正确适用自首制度,对于鼓励和引导犯罪分子自动投案、改过自新,有效实施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自首认定中出现的一些疑难、复杂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本文对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自首认定问题特别是职务犯罪中自首认定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以期有利于更加清晰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6.
通信秘密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的确认与保护。中德刑事立法在侵犯通信秘密犯罪上存在显著区别,主要包括立法体系、犯罪对象、犯罪手段、犯罪成立以及诉讼条件等方面。侵犯通信秘密犯罪是隐私权刑法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隐私权刑事立法的规定已经落后于实践需要。德国刑法关于侵害通信秘密罪的立法规定存在我国刑法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刑法的宪法制约是指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不得违反或超越宪法的有关规定。就我国刑法学界而言,虽然这些年对刑罚权的价值合理性问题进行了不少研讨,对刑法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双重功能给予了关注,却始终没有把这些问题与宪法联系起来。我国缺乏宪法监督和违宪审查的法律机制固然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但与对刑法的宪法制约研究不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法人犯罪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犯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本文依据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法人犯罪的规定,深入探讨了法人犯罪的概念、特征、形成原因及法人犯罪的犯罪构成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之规定,教唆犯罪是隶属于共同犯罪的一个下位概念,因此,教唆犯罪是被作为共同犯罪来加以界定的。但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唆犯罪都能构成共同犯罪。鉴于此,我们对教唆犯罪未遂形态的研究应建立在把教唆犯罪划分为独立教唆犯罪和共同教唆犯罪的基础之上,且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刑法典有关教唆未遂处罚原则之规定缺乏合理性,违反了刑法基本原则,也放纵了犯罪。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教唆犯罪的未遂形态进行重新界定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对于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的设置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罪名本身周延性不强,构成要件中情节严重作为犯罪成立要素难以把握,直接责任人员范围划定不明确,法定刑配置刑种不足以及刑度轻重衔接不明晰,这些都制约了刑法罪刑均衡的实现。为此,刑法有必要对罪名进行修改,对构成要件要素重新设置,补足法定刑中的刑种种类以及做好刑度轻重的衔接,真正发挥刑法有力惩治已犯,预防再犯的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