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知"是贯穿于儒道佛学说中的核心观念,与"智"通用,若不受妄念干扰,便是"般若"智慧。"知"是生命本体的根本表现形式,故简称为"本知论",即智慧学说。《论语》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能知"和"被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三种境界的关系、从"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的"生知"与"学知"的关系、从"知"与"仁""义""礼"诸观念的关系,对"本知论"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最具体的事物中"致良知",观"天意",是《论语》的根本特征,正是这一特征,决定它比佛道更能引导人们入中国生命观之门。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今日之社会,时有救危济困者反为所讹之传闻。每逢此时,舆论哗然,众说纷然。有此前车之鉴,助人为乐者面对跌倒路旁的老大妈、老大爷,也未免先生狐疑,投以审视的目光……此类事件古已有之,于今为甚。师者遂引《论语·雍也》"井有仁焉"章而论之。学者甲诵曰: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师者问:诸君能否设想一下孔门问答  相似文献   

5.
“天下”,在今天指全世界,在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指全中国。《过秦论》中的“天下”,与“宇内”、“四海”、“八荒”同义避复,指的是后者,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有论者谓,《过秦论》“天下”一词凡十一处,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一处指“全中国”外,其余诸如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山东诸侯“以致天下之士”、秦始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及陈涉起义“天下云合  相似文献   

6.
鸡年第一期《语文教学与研究》登载了《释<故乡>中的“圆规”》一文。该文认为“圆规”根本不是借代,而应是借喻。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赞同,但又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圆规”既不是单纯的“借代”,也不是单纯的“借喻”。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7.
历代学者对《论语》中曾皙言志的理解存在分歧,先后出现了祓除说、雩祭说、为师说、游春说,太平社会说等。但是,结合孔子"评志"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叹"吾与点也"的原因其实是曾皙言中了其矛盾心理,从另一侧面也看出孔子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9.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尔雅》是中国的一部最古老的训诂著作,列在《十三经》的最后。因为它是用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经典释文·序录》)所以它排在各种经典之后。 至于《尔雅》的作者,古来也有几种异说。(一)是东汉大儒郑玄《驳五经异义》的说法:“玄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盖不误也”。(骆鸿凯:《尔雅论略》)还有西汉扬雄,梁刘勰,唐贾公彦等,均同此说。扬雄是西汉人,当然比郑玄早,但其说只见于《西京杂记》,但此书晚出,难以取信,所以骆氏只相信郑玄。(二)是三国时魏博士张揖。他编写了一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12.
《诗经·木瓜》中有"木瓜""木桃""木李","木"应理解为"果实",相当于侗台语中的ma:k9"水果",与沙加尔上古汉语"部分谷实和水果名称带*m-前缀"的说法可互证。《诗经》中的"木瓜",不是我们熟知的南方木瓜,而邢公畹先生说的现代人还说的"木瓜",很容易让人误会;邢公畹把泰语ma:k9muan6直译作"木桃",不符合侗台语水果类"ma:k9×"汉语译名的惯例。  相似文献   

13.
张彤 《语文知识》2013,(3):85-86
学界对《论语·先进篇》第十九则的读解总体上呈现出褒扬颜回而抨击子贡的倾向。本文则认为孔子对颜回和子贡的评价不含褒贬之意,他同时肯定了颜回追求人格完善的人生选择和子贡杰出的经商才干。从字句的解读和意旨的分析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对治世的影响。《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仍然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论语》中丰富的内容涉及面非常之广,有政治的、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早在东汉之时,《论语》便与《孝经》、《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七经”,此后长期成为官学及科举取士的必读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论语》的“论”读作lun,邢(?)《论语正义》说:“论者……次也,撰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  相似文献   

16.
以王阳明对《论语》"孰愈"章的见解为依据,对《论语》"孰愈"章做了新的断句、注释和白话文翻译;认为《论语》"色斯举矣"章应分为二章,分别言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和"三嗅而饮"的饮酒方法;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爱民则民愿效力,君不仁则民不服"。此外,对《论语》解读中之"质疑旧说"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学说,主要是讲以德治国,行仁施政,做人行善,慈孝为本等修齐治平的道理,所以为历代统治阶级所用,他替皇上把思想门,站言论岗。所以历代君王对他一封再封,什么《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文宣王》等桂冠,都加在了他的头上。宋代学者朱熹甚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其实,真实的孔子,是一个出身卑微,却以  相似文献   

18.
我并没仔细琢磨过《论语》,说老实话,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都与电脑、网络接触的新新人类的中学生们来说,到底是太艰难晦涩了些。加上但凡接触过的也只有诸如“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便莫名其妙把孔丘在我心里的形象定位为老夫子、封建的、局限的、迂腐的,不知怎么会这样?于是,愧疚自己把浩瀚历史上的一代宗师想象成那般嘴脸,愧疚自己竟把这样一部辉煌巨著理解得如此落魄与不堪,又重新把几段绝世经典的文字嚼了一遍———才发现,他原来是这样的人:他崇高,本能地带着知识分子式的黍离之悲,身处乱世又积极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  相似文献   

19.
肖紫薇 《新教师》2023,(9):86-87
<正>提起《论语》,我总会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学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朗朗上口却又富含哲理的语句。我也常常将“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挂在嘴边,但我对《论语》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内容。于是,在学校举办“阅读马拉松”活动时,我选择了《论语》,找了一些相关资料,想借此深入了解一下这部经典。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也。读《论语》,会发现孔子不像孟子那样凡事紧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不像其他读书人老是板着脸孔,他是很轻松愉快的一位师长。孔子也是位美食家,他有句名言,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说饭菜做不好,不吃。孔子还是位时装迷,衣服不但裁剪要得体,色彩图案也要烫染合适,不然宁可不穿。所以照此推断,孔子应该是位好厨子,也应该是位好裁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