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美丽     
当逛街看到某样蛮喜欢的东西时,你心里会不会急着想把它买回去?针对“美丽只是表面”这句话,你偏向何种解释? 1.美丽的表象可以化妆,心灵却不能掩饰。  相似文献   

2.
美丽者生存?     
世界上最广泛的歧视是什么?既不是性别歧视也不是种族歧视,而是容貌歧视.从招聘要求上的"五官端正"到各种简历上的"免冠近照",没有谁不被这种歧视"筛选"过.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任何教育都要忠实于文本。”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创造不能把他当作用具,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任意创造,只能忠实于文本而阐发。如何深刻地臻美地去解读文本呢?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任何教育都要忠实于文本。"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创造不能把他当作用具,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任意创造,只能忠实于文本而阐发。如何深刻地臻美地去解读文本呢?  相似文献   

5.
诗 ,是另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它往往从蔽障纷乱的现实世界中撷取物体表象 ,形成由视觉形态直达生命感悟的连通。这里的物形抑或精致、抑或粗朴 ,但它却给予我们一个新鲜的视角去透析和感受生活的真实 ,从而以最迫近我们心底的声音 ,完成对人自身的解读。《树》正是这种由“象”达“意” ,“意”、“象”互渗的作品。诗中“树”的形象是整体化的 ,它跳跃出常人的视野范围 ,被切割成上下明暗的两部分。上阙四行 ,是一个寻常的场景描摹 :“一棵树 ,一棵树” ,它们“彼此孤离地兀立着”。此处“树”伴着短促顿挫的仄声乐感和语音停顿 ,以单位的个…  相似文献   

6.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从审美意义上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的回应。基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状态,美丽中国给予我们崭新的发展路径与价值原则。关丽中国内涵美的意义与本质,既突出变美的过程又强调美丽的结果。从价值形态来说,是人对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美好向往,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转变。从美的关系本质来说,美丽中国源于审美需求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动,其主体是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的人,其客体是人、自然与社会。美丽中国是先进文化的表征,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社会各领域发展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这也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与生存论哲学是互为前提和表里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从生存论哲学的角度诠释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中国当下和未来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普适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博士生招生规模也在持续扩大,2000年全国博士生招生数为25142人,到2003年已达到48740人,2005年达到5.3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居世界第一位。身处教育快速发展、社会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博士生的生存状态如何,如何应对生活、学习的挑战,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访了哈工大理工科博士生群体。  相似文献   

9.
英国当代小说家阿兰·霍林赫斯特的四部长篇小说皆涉及同性恋主题,他的第四部小说《美丽曲线》荣获2004年度曼·布克奖,文章通过对该小说的叙事学的解读,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和写作风格。正文侧重分析小说的时间和人物以及叙事视角,揭示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活着》通过一名叫福贵的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叙述,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以一种叙述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相似文献   

11.
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主张,但在总体上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两个基本层次展开:一是对道德主体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二是促进道德主体德性的养成。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化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经由道德实践外显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的提高既是形成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检验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个体德性的养成相统一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借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者历来重视个体生命及其死亡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儒者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他们重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为"人为天下贵";但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更重视生存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余华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他对文学怀有极大的热情,文学观也非常独特,他特别关注人类的生存与死亡问题,并在小说中做了很多这两方面的叙述,因此,他所创作的小说总是风格迥异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的解读,考察其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悲剧,由此探索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情呈现]: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伤感。《滕王阁》抒发的是时移物换的沧桑。《春夜别友人》表现的是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思。《春江花月夜》传递的是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伤以及对情人的深深思念。《与诸子登岘山》、《望月怀远》……生:老师,为什么我们学的这些  相似文献   

15.
商河是广东省近年崭露头角的五邑地区青年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目前已引起普遍关注。本文试图从分析商河小说人物形象入手,从生存孤独、梦幻追寻以及遁入宗教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作家整体创作的心态轨迹。另别,还从作品的意象选择角度,阐释了商河小说较为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17.
《娜娜》是法国作家左拉的鸿篇巨制《卢贡-马卡尔家族》中一部颇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娜娜为主人公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妓女形象,并通过刻画她的悲剧命运来描绘人间的一切苦难。文中从娜娜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她的世界观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展现第二帝国时期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糜烂,揭露了以统治阶级为生存条件的娼妓社会这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脓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扩宽,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左拉笔下的这一形象,从而引发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记“冶炼、溶解、头衔、卓有成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朱瑛 《小学语文》2014,(1):107-110
教师解读教材,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人乎其内,走进教材,你才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唯有出乎其外,跳出教材,你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20.
《伤逝》不止于爱情悲剧的伤悼和反思,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剖析和反思;涓生的“忏悔”和“迷惘”,凸现出人生选择的两难境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