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觉得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它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相似文献   

2.
徐红 《湖南教育》2002,(22):49-49
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这个设计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案例内容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一列数的观察、对比,对一列图形变化情况的观察、对比,激发学生研究事物的兴趣,进而采用数形结合、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学生体验事物变化的同时,把握事物隐含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粉笔演示,引发规律1.演示。教师从粉笔盒中,第一次取出2支白色粉笔,第二次取出1支红色粉笔…  相似文献   

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及概括信息的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点。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要点和特色;2.学习观察的方法。难点: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  相似文献   

5.
付永清 《教学随笔》2007,(12):38-39
从前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缺少主动观察周围生活的意识。我决定用学生身边的常见事物来激起学生的观察欲望,因此设计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6.
高玉民 《山东教育》2005,(26):38-38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及联系。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是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戈缨 《儿童音乐》2010,(7):48-50
1.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  相似文献   

8.
黑板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高效率的教具。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在于:贯彻恩想教育,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动态模拟地理事物使其形象生动,帮助学生进行地理名称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3.情感和态度: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感悟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  相似文献   

10.
间接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原初事物"为中心进行探索与交流的一种教学。它具有三个特征:教师间接教导、学生间接学习、以探索和交流为主的教学实施方式。与直接教学不同,间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敏感性,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间接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如下策略:尽量呈现"原初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原初事物";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组织多元的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11.
间接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原初事物"为中心进行探索与交流的一种教学。它具有三个特征:教师间接教导、学生间接学习、以探索和交流为主的教学实施方式。与直接教学不同,间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敏感性,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间接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如下策略:尽量呈现"原初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原初事物";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组织多元的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12.
1学生主体作用的内涵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就从不同的侧面谈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外阅读也是一项智能活动,它能扩大知识面,丰富对事物的体验.让情感更细腻,并日益提高思维水平。要指导学生大力地开展课外阅读,并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合适的书籍;帮助学生解决书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学概念既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又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前提,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属性规律。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  相似文献   

16.
陈小冬 《成才之路》2010,(35):13-14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与学生智能的发展紧密关联。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过程是理解和记忆,而记忆的前提是对记忆的事物首先引起注意,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乌申斯基十分形象地把注意力比作一把钢刀。它愈是锐利,留下的痕迹就愈深刻,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们针对数学具有抽象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接触实际问题,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它来源于客观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有,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所实践过的事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接触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在学习了平方根概念之后,接触实际问题引入…  相似文献   

18.
电化教学是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它不受时空限制,能实现更高程度的“形真”;它直观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能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之间实现转换:它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也明确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深人地去研究,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无疑是我们在今后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20.
宰羊     
我在总结、反思这些年作文教学中的得失后,认识到作义教学要改变现状需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建构主义为这种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