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杰 《华章》2007,(7):147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源流》中为新文学的起源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对言志与载道的关系中得出了自己独特的"循环"史观.他在对新文学的起源探讨中提出了"循环"的文学史观,而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是比较奇特但又较少被人们所关注的.重新解读和分析周作人的文学史观,对现代文学史的学科规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美国女剧作家苏珊·格拉斯佩尔在生时与尤金.奥尼尔齐名,身后在美国文学评论界遭遇近20年沉寂。70年代开始被"重新"挖掘,90年代以后逐渐回温,并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逐步引起重视。格拉斯佩尔研究应该走出"女性主义"政治学的局限,关注其作品的美学和文学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叙事学理论中空间叙事的研究视角为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所接受。一方面空间是客观存在——人的生存实质上是在空间中的生存;另一方面,空间也通过人的感知而存在——"被经历的空间"。而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所遭遇的种种困境的底层文学,也同样关注其生存空间,这就为我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底层文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本质问题上,伊格尔顿不仅是一个解构者,更是一个建构者,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伊格尔顿讨论文学本质问题的关键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实践性三个突出特点.通过考察历史上人们"文学观"的演变.伊格尔顿发现种种文学观都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的,并由此得出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论.透过"文学是什么",伊格尔顿所关注的实际是"当前文学研究应该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根据"促进人类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无论是传统的文本批评还是新兴的文化研究,凡是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的就应当提倡,否则就应当反对.  相似文献   

5.
对道德理性的关注和对语言文字审美特质的重视,构成了吴宓诗学思想既对抗又互补的两级--社会他律性和文学自律性.前者要求对文学进行外部研究,传达的是对文学所应背负的社会任务的期许;后者要求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表达的是对文学内在独特属性和存在合法依据的重视.吴宓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所采用的以"自律论"整合"他律论"的思路,为在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问找到新的动态平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从而以一种与新文学阵营异质的思维方式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女性文学"并不是一个由"题材"框定的范畴,男性作家对女性题材的操作并不意味着男性作家可以依据这样的本文介入女性文学.事实上,"女性文学"首先是指女性作为书写主体的写作实践,它意味着话语权的争夺.妇女被拒斥在文学史之外,说到底是因为妇女一直被拒斥在写作之外.其次,"女性文学"是指一种可以使妇女摆脱菲勒斯中心的女性写作,一种无法为既定文学传统所规范、所封闭的,然而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的异质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女性文学永远意味着女性以特定的方式获得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7.
钟琳 《文教资料》2009,(24):5-7
与当下青春文学相关的学术论著,大都将青春文学或者"80后"文学的讨论重点放在时单一的创作主体的讨论,或者是就文化市场的商业运作以及大众传媒作用展开论述,而对于青春文学的文本本质则较少关注.所以,本文对青春文学的解读将从更为细微的角度入手,主要以文本为依据,着重对青春文学中最为典型的文本类型--青春主题文学及其文本符号进行剖析,关注其所引起的阅读消费中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认为西方文学具有大境界,西方文学重在分析人性,西方文学采用焦点透视的方式叙述.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应该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而又要坚持民族的艺术形式.贾平凹对西方文学的上述看法,使他的创作走出了"山地笔记"时代编写感人故事的狭小圈子.逐步走向关注人类生存、人类命运的博大境界.他的小说创作自"商州三录"开始.一直在思考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乡村与城市的关系等一系列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小说的主题由对时代的关注转变为侧重于表现复杂多面的人性.贾平凹表现这些世界性主题时,运用的是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9.
文学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到来,但文学全球化不等于文学的一元化和相同化。文学的全球化包括趋同化和趋异化两个方面。文学的趋同化为大家所关注,而趋异化方面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诸种文学样式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最少受到外来影响,被称为"国体散文".在华人散文中,对"茶"的书写为其他文体所罕见,可谓达到极致.本文力图通过对"茶"与"散文"关系的多维度考察,揭示"茶"与"散文"之间互为依存的形神关系,提出文学体裁本身也有独特个性,当书写主体与文本体裁的内在气质达到某种高度的和谐统一时,被书写的主体的审美价值和意蕴就得到最大化的彰显.文章进而从外部环境探讨了茶散文的盛衰与中华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桥词典)自出版发行起就受到国内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主题、内容、文化等方面展开,文本所承载的形式--词典体却很少被人关注.文章主要借助词典体这一外壳,注重探讨<马桥词典>所蕴舍的丰富信息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古时期人们十分重视"文学"教育,"戒子"、"家戒"一类文章多有文学传统教育之内容.家族对文学"早慧"者多有关注,为之延誉并刻意培养,这种关注有的是舅家来实施的.家族对儿童文学才华的培养,其目的就是"成门户",于是南北朝的"家学"、家族文学传统都比较盛行.  相似文献   

13.
魏晋文化所展现出的风采与成就,被学者们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魏晋文化中的"文学自觉"的形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乱世的造就、思想的解放、文学的独立、领导者的作用、寒士的不平等方面对魏晋文化中"文学自觉"的成因进行探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80后文学"在2004年开始瞩目文坛,极具轰动效应.尽管它体现出营养不良的某些病症,也不被主流所认同,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坛是毋庸置疑的."80后文学"的出现自有它特定的文化土壤,探讨这种文学现象出现的文化背景和生成机制也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刘婕 《文教资料》2008,(26):19-21
女性文学在当代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当代女性文学初燃星星之火,到如今已成燎原之势.其中的孕育主题自出现以来就被人们所关注.女性的生育是痛苦的,但在这痛苦的背后又隐隐透露出一线希望,正是这希望鼓励着她们继续走下去.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涉商剧目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现存剧本有多部涉商剧目从多角度多层次关注商人及其活动.这种关注并非由文学体裁所决定,而是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必然反映.从中可看出元代社会对商的定位的转变,如商人及其活动并不卑贱,经商致富有着与读书发达同样的价值,真正应受指责的是那些诱人败家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对"商"的肯定同时是对小农经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批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从传媒的角度探讨研究文学的发展变化,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或漠视.实际上,在文学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剧变的当下,我们急需从传媒视域去思索文学发展的命途.在文学活动过程中,传媒的影子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构成了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由此,把传媒称作是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也是合适合理的.在传媒多元化的今天,文学发生着两种趋向的变化:一种是因传媒的多元化而呈现的"裂"变趋势;另一种是因强势传媒的主宰而产生的"聚"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博 《文教资料》2015,(2):21-22
文学作品的风格往往与作者本人的出身、个人经历等"小风土"密切相关,作者的性别也是影响其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的定位存在差异,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就大不相同,这在把反封建作为重要使命的明治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在男女差异相对缩小的当今日本,即便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关注的问题趋于一致,二者在审视社会时的视角仍然会有所区别。加强对日本女性作家群体的关注,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全面了解日本文学及其背后日本社会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