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阎鸣 《湖北档案》2000,(1):39-42
提起吴佩孚,人们就想起他制造的"二七"惨案和他逆历史潮流举兵阻碍北伐的罪孽举动.  相似文献   

2.
阎鸣 《湖北档案》2001,(1):97-100
提起吴佩孚,人们就想起他制造的“二七“惨案和他逆历史潮流举兵阻碍北伐的罪孽举动.这位直系军阀头目,在武昌输光本钱后,到四川赋闲数载,1932年又返回北平做寓公.谁也没料到,这位几度阻碍社会前进的军阀人物在他生命最后几年,不为金钱地位所诱惑,不为威胁恫吓而低头,拒当汉奸,软硬不吃,凛然昭昭,维护了中国军人的尊严,显示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3.
赵芳 《湖北档案》2008,(10):37-39
1924年4月,在古都洛阳的直鲁豫巡阅使署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好一派道家气象。大厅里,一个前额光秃,蓄着八字须,双目炯炯的“大帅”手按着指挥刀,在香案前分批接受众人的祝寿。来祝寿的.除了他直属的文武官员外,还有来自各地的督军、省长、镇守使和其他显赫人物,真是济济一堂。  相似文献   

4.
吴佩孚为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现从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中,选出宣统三年(1911)四月呈造的有关他的履历清册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1874年,吴佩孚出生于山东蓬莱,22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因为得罪了官府要人,被迫逃到北京,因生活无着,曾以占卦算命为生。1898年,24岁的他“投笔从军”。  相似文献   

6.
1921年秋,吴佩孚曾经在百天之内将于学忠连升3级。1924年,吴佩孚授予于学忠将军府将军。1925年10月,吴佩孚二次再起,委任于学忠为第二十六师师长;翌年冬,吴佩孚任命于学忠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司令。那时,于学忠只有36岁,军中于是昵称他为"小军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第八军军长,其部扩编为两个师。吴佩孚为何如此赏识信任于学忠?  相似文献   

7.
怒撕字屏1918年11月,这天中午,夏明翰从衡阳甲种工业学校放学回家,见宽敞的家门口扫得干干净净,檐下张灯结彩,石级上散落着一层爆竹皮,不由得暗自纳闷:又有么子喜事?吃过饭后,夏明翰踏入厅堂,一眼便见墙壁上新悬挂着一幅字屏,上写八个大字:“德盖衡岳,誉满三湘”,上款是“时济公雅正”,下款谦称:“子玉学书”。夏明翰知道“子玉”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字号,他率部攻占衡阳后,其部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扰得全城鸡犬不宁。夏明翰脸生怒气,这时妹妹明衡走过来说:“哥哥,妈妈告诉我,今天上午吴佩孚到我们家里呢。”原来,吴佩孚为了扩大势力…  相似文献   

8.
佚名 《新闻世界》2008,(5):43-43
吴佩孚以自我标榜而著称于世。不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际,他总是矜持自傲,孤芳自赏,最能体现其性格的就是他的“四不”。 1932年10月,失魂落魄的吴佩孚离开成都,蛰居于北京的什锦花园,主要靠“世侄”张学良给“补助费”维持生计。但他不为窘困所迫,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客厅,以明心迹。其对联内容为: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人一定非常熟悉民国大军阀——吴佩孚,他生于1874年,死于1939年,堪称一位极富盛名的军事领袖。论家谱,他属于山东蓬莱人,1904年1月,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测绘学堂。吴佩孚一生充满传奇。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既有"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的煌煌战绩;也有土崩鱼烂,四面楚歌,兵败入川,  相似文献   

11.
莫春 《湖北档案》2013,(4):42-42
1939年12月4日,寓居北平近8年之久的吴佩孚,逝世于什锦花园胡同11号公馆,享年66岁。由于社会上盛传吴佩孚是被日本特务土肥原谋杀,由此引起朝野强烈反响。日伪当局下令厚葬吴佩孚,通令各省下半旗致哀,并派高官汤尔和亲至吴宅致祭,以开脱罪行,遮人耳目。  相似文献   

12.
正《清宫扬州御档》收录的近6000件奏折件中,有为数不多的与明廷阁部史可法相关的折件,其中顺治朝6则,乾隆朝5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既真实反映了清廷统一中原的历史瞬间,也留下了顺治、乾隆帝对史可法的评价与褒奖。笔者以相关清代奏折为线索,试分析史可法的民族气节。清廷的劝降与史可法拒降《清宫扬州御档》一书首篇收录的《题为书致史可法情形事》(实录),即为史界炒得炙热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影印件)。  相似文献   

13.
宋凤英 《档案天地》2006,(1):23-23,26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的著名人物.曾因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而“闻名遐尔”.也曾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要消灭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北伐战争中.吴佩孚战败.走下了中国的政治舞行。他下野后的日子里.在国内各。也漂泊,但是却拒绝了日本特务的引诱.没有就范当汉奸,在这点上.又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吴佩孚的人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既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吴氏的一生是与近代清末民国的历史相重叠的,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的人生是多元多变的,他曾是一代枭雄,在跌宕起伏的北洋时代一度崇尚武力,数度驰骋沙场,从首战大沽至大战胜奉,几乎每战必参。同时他又出身秀才,知书晓礼,行举有度,是出了名的“儒将”;他站位直系,为主效命,曾经配合曹银残酷镇压过工人罢工,但在五四时期的学生与军阀对峙中他又选站在军阀的对立面,对学生运动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反对签约;他不仅反对把中国固有之领土——青岛,割占给日本,同时他又反对同室操戈,主张一致对外;他一生戎马倥偬,为了其崇尚的“武力统一”,不惜穷兵黩武,对中华家园有过深深的侵害;但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他又爱国不渝,一再拒绝日伪的诱降。  相似文献   

15.
马丽 《兰台世界》2020,(1):125-128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重要首领,1920-1924年开府洛阳。他扩建西工兵营,发展洛阳近代交通、通信、公共事业,修缮和保护洛阳传统文化古迹,建设洛阳近代文化设施与教育机构。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洛阳的近代化,对洛阳近代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洛阳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梁宁森 《兰台世界》2007,(13):62-63
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翁,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朱熹一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外族入侵,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代责任感.今天他的民族气节对于我们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年的思考     
曹禺 《全国新书目》2010,(21):46-46
《曹禺自述》由曹禺生前日记、书信、散文等连缀而成,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体会到他在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时的心境,还可以了解曹禺在漫长岁月中的人生经历。书中从他的童年、求学经历、创作过程、家庭生活、个人情感、友人交往等侧面展开,展示了曹禺在各个人生阶段中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第一任总书记。1927年之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在上海被捕,判刑13年,随后被监禁在南京老虎桥监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获减刑出狱,于1938年8月来到四川江津鹤山坪定居。  相似文献   

19.
晚年孙犁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晚年孙犁     
赵天琪 《出版参考》2006,(14):37-38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孙犁以90岁高龄终其一生,而他后半生--53年的岁月时光,蛰居在天津市区陋巷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