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传统的回归与认同,使白先勇的作品日趋成熟。白先勇曾信心十足地说道:“对西方文化的追寻、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这两种思潮融合,我想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局面出来。”本文就白先勇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来探讨他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白先勇同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同为后世留下了少而精的短篇小说,所以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与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中,比较人物形象塑造的畀同有可行之处。两篇短篇小说中采用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塑造了一批不幸的人物形象,并对作品中不幸的人物形象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也能看到白先勇对鲁迅人物形象继承后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白先勇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染下,白先勇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学界很多学者已从《红楼梦》、杜甫、古典诗词等对白先勇的影响以及悲剧感与沧桑感等方面论述了白先勇作品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将试以《台北人》为例,从忧世情怀、放逐与悲秋、宿命论思想、女性依恋四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灌注其间的传统主题与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5.
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堪称将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成功整合的典范:作者通过不断转换叙述视角、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以及混淆今昔等手法,将轮回转世、历史沧桑以及人生无常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巧妙地传达给了读者。  相似文献   

6.
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堪称将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成功整合的典范。作者通过不断转换叙述视角,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以及混淆今昔等手法,将轮回转世、历史沧桑以及人生无常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巧妙地传达给了读者。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现代寓传统的方式表达今昔对比、今不胜昔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一个主题。在多种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当中,饮食隐喻的运用更是对《台北人》这一主题的映照与深化。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与白先勇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两位杰出作家,但就短篇小说而言,他们有很大的可比性:《红楼梦》和传统文化的浸染形成两者小说相似的古典文学氛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促使两者形成了相似又迥异的现代文学精神;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他们的作品既富有传统内涵又散发现代气息。  相似文献   

9.
选取白先勇短篇小说代表作《台北人》进行色彩分析,具体从白先勇之所以偏爱色彩运用的背景、色彩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花色的象征意义或对主题表达作用、色彩运用的规律、《台北人》中富有色彩感的意象群落对于整本小说主题的作用、色彩与书写白先勇心灵痛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色彩感对《台北人》影视变体独特作用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色彩在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对《将传统融入现代》一文的补充论述。讨论白先勇接受《红楼梦》影响的创作主体之外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只选择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来讨论的原因,并从创作经历、文学环境与背景等方面,对上述问题作了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异类”是白先勇小说中一类重要的人物形象。在《台北人》《纽约客》《孽子》三部作品中,白先勇分别从政治、文化、道德角度出发,塑造了流离台北的大陆客、挣扎在文化认同危机漩涡中的海外华人,以及受到社会家庭双重抛弃的同性恋者三类“异类”形象。“异类”形象的诞生既与作家个人经历有关,也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但作者所呼吁的以“超越时代的永恒人性”来解决“异类”问题因脱离特定时空背景而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的力作。细读《纽约客》可以发现,白先勇在《纽约客》中为我们书写了人和文化的命运选择的三种模式:抗争、妥协、遗忘与麻木。从这三种模式中,不仅可以看出白先勇对人的命运与文化的命运的双重焦虑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白先勇小说独特的哲学价值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通过研究昆曲,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14.
上海,是《台北人》中多次出现的重要隐含意象。作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核心想像之一,对上海的怀旧性述说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白先勇的“现代梦幻”。由于怀旧往往是深层“不足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结合白先勇创作《台北人》时出现的“认同危机”,我们发现这种对上海的单面描写其实暗含着作者对处在时代和历史转折点上的“台北人”和台湾社会的深层忧虑。  相似文献   

15.
《思旧赋》是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后期重要作品,被收入系列短篇小说集《台北人》里。自先勇系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小儿子,今年四十七岁,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教授。他五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工作,至今未断。他的作品,有《金大奶奶》、《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谪仙记》、《台北人》等几个短篇集,和一部长篇《孽子》。《台北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196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65年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出版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自选集《青春念想》等。他的作品善于将西方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表现方式之中,大多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的所有作品都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乡愁,从早期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故乡人、事的怀念,到赴美留学期间创作的“纽约客”系列小说中对处于异质文化笼罩下的华人内心文化冲突的关照,再到《台北人》中对故园的眷念,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惋惜,到现在对重现昆曲繁荣的热衷,文化乡愁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旅程。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是位杰出的作家,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广受赞誉。《花桥荣记》是《台北人》中最具有写实特点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白先勇一改惯用的全知叙述策略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这一视角的"见证"下,写出由大陆撤退到台北的那批人的悲剧故事,表达对往昔故乡的追念和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进行了分析评论 ,指出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台北人”形象 ,在历史变动与人生际遇中 ,在生存危机与精神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陆情结”。这“大陆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土恋乡之情以及这里面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 ,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扭曲和畸变。另外 ,也分析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近些年受到广大读者的特别瞩目,一方面的原因是其作品反映的题材是别的作家不曾触及或极少触及的,他的作品大多展现的是撤离到台湾的大陆人那种失根的无奈,表现出一种人世沧桑的苍凉感;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述方式与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完美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代表作《游园惊梦》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