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温州,地处瓯越,濒临东海,气候温和,人杰地灵。近代于此处走出了不少象棋名家:陈笙、谢侠逊、林弈仙等。沈志弈则是于他们承前启后的又一位棋坛杰出人物。 沈志弈(1916年——1988年),温州人,幼聪慧,自学弈,有了一定水平,青年时期曾与温州当时已成名的林弈仙对局,败北,方知学无止境,人外有人。他更勤奋地悉心钻研,渐成一方诸侯。  相似文献   

2.
他与林弈仙、谢侠逊、刘忆慈、沈志奕、董文渊、朱明华合称为“江南七星”; 他被有“锦马超”之称的南京名手万启有推崇为“国内第一”; 1930年在香港举行的“华东华南大棋战”上,华东队选派周德裕、林弈仙出征,结果平分秋色。当时“棋坛总司令”谢侠逊曾说:“如张观云能往,当有更好之表演。” 《象棋界》云:“张氏之艺,确驾人上,实非过誉。闻张氏艺能冠绝诸辈者,乃娴熟吴氏《梅花谱》而通权达变所致也。”  相似文献   

3.
忘忧客 《围棋天地》2006,(15):70-72
古代文人常将棋和酒并列,同视为雅事。别号“六一居士”的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六一”,就包括“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在他的诗作里,也有着“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的名句,还曾称赞过道家棋友为“能棋好饮一道十”。  相似文献   

4.
龙瀛 《围棋天地》2004,(20):55-55
新厂长来之前,包可一直是厂里围棋的“一把手”,他的冠军证书装满了一抽屉。这新厂长下起棋来不是个善茬,棋风绵密,尤擅后半盘收束。包可和他对弈,优势的棋,常常不知不觉中就被逆转。两人互有胜负,恰是好对手。  相似文献   

5.
柳大华赞     
2002年4月6日,蓝天白云,阳光灿烂,象棋排局高手朱鹤洲忙里偷闲到上海书城了解一下棋书出版的信息。他来到上海书城四楼的棋书角,看到自己编著的棋书已经销售一空,只有最近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百局象棋谱》(朱鹤洲诠订)尚剩二本,心里有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相似文献   

6.
“天才田中、秀才高川”。 田中不二男于大正五年在神户出生。在久保松胜喜代的时代开始学棋,昭和五年入段,十一年时达到四段。但在昭和十五年一月,年仅二十三岁的田中因患肺结核而离开人世。棋界追赠五段。现在关西围棋总部的田中智惠子是他的侄女,而田中秀春是他的外甥。 就象本刊中提到铃木圭三时曾写道:“如果这个人能活着的话,一定会给战后围棋界的格局带来重大变化。”这次将田中下过的棋重新复盘,这种感觉就更深了。 田中比吴清源小两岁,比高川格小一岁,曾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打败吴清源的棋手。特别是他和高川还是肝胆相照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唱棋”,就是指在露大进行挂盘讲解,由于场地空旷,不拢音,所以讲解员用演唱的形式将讲解内容缓缓送出。在羊城棋坛,最早从事唱棋工作的名手是陈镜泉。他的唱腔饶有韵味,抑扬顿挫如朗诵诗歌一样。本来十分单调的着法,经他一唱,便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因此当年每逢大赛,陈镜泉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赛场上唱棋工作者。 进入70年代以后,羊城唱棋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发展到30多人,其中代表人物有: 吴炽圻,广州市一级裁判员。70年代后期,开始参加唱棋工作,担任历届“五羊杯”以及山广东电视台主办的快棋赛的唱棋工作。吴炽圻…  相似文献   

8.
柳大华,中国屈指可数的象棋特级国际大师之一。他曾两次获得全国冠军,两次获得“五羊杯”象棋赛冠军,特别是他在闭目棋上所达到的境界,可谓前无古人,被海外誉为“东方电脑”。他是怎样的人,又是怎样达到象棋艺术如此之高的境界呢? 家境困窘 矢志象棋 许多人以为柳大华是湖北武汉人,其实他出生在四川重庆,时间是1950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五那天。他在家行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妹妹。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初期,我与徐大庆在上海主编“亦报”象棋专栏时,有一次刊登了一则署名弈中仙客一残局稿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众多意见赞赏作者的棋艺高超,或认为是“无敌中炮”林弈仙先生的大手笔……无巧不成书,有趣的是林弈仙老先生竟然亦委了绿衣使者,加入了投信者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10.
6月24日小雨清晨,火车缓缓地驶进了秦皇岛车站。此时天已经放亮,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下了火车,走出站台,我坐上了开往北戴河区的大巴。汽车平稳地行驶在市区的大道上,透过车窗,我看到了一排排别具一格的楼房建筑和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青草地。被雨水冲洗的整洁的街道上时而闪过几位雨中跑步晨练者的身影。我打开车窗,迎着拂面而来的清爽的风,是那么舒心惬意。与我同住一室的一个是年轻的福建人阿卓,另一位是上海棋界的老江湖,他习惯别人叫他“老张”。据他说,他曾获得过上海市比赛的亚军。我和阿卓很喜欢跟他聊天,因为这个人说话…  相似文献   

11.
这回说说棋风。 第四届NEC杯围棋赛已经战罢两轮。在上海,邵炜刚八段战胜了王磊六段,郑弘九段淘汰了梁伟棠八段;在西安,方天丰八段受阻于张文东九段,而车泽武七段则被周鹤洋七段“封杀”。 尤其是西安这两盘棋,引起了人们对于棋风的议论。 张文东和方天丰这局棋是一局“杀棋”,几条“大龙”纠缠在一起,并进行了几次生死大转换,令在场的棋迷叹为观止,唏嘘不已。有人说,“这像是业余棋手下出的棋!”两位棋手都不乏力量,但如此拼杀不但在NEC杯赛中少见,就是对他们二人来说也十分少见。这涉及到了棋风问题。  相似文献   

12.
棋儒,某棋迷绰号,姓氏不详,年六十,留背头,戴眼镜,炯炯目光掩映镜片,更显一副学者风范。据说盛年时棋儒曾任某大学文科讲师,“老九”翻身的80年代初,曾在学府讲坛“侃侃而谈”,发表过“第二次文艺复兴将产生于东方中国”的高论。退休后,却很少与人下棋,据他自己说,与高手对弈须在静室,言外之意在街头地摊下棋乃是杀臭棋作乐,聊以消遣时光、逢场作戏而已。 棋儒自制一木料棋盘,用雕刀于河界刻一联曰:抚琴空城独角色,游刃洞府繁五音。上联以“智多星”孔明自比,路人皆知,只是观棋者大多不明下联何意?棋儒微笑莞尔,津…  相似文献   

13.
林希翎,曾被划为“右派”和“反革命”,是全国五大知名“大右派”中惟一活着的人,在海内外被人称为“出土文物”和时代的“活化石”。. 林大姐1935年生于上海。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文宣工作,1953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屡遭坎坷和不幸,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大都会知道她的原名程海果,“林希翎”是1955年她在《文艺报》发表文章时用的一个笔名。1957年大学毕业前夕,因在北大、人大发表演讲而在“反右”时被划作青年学生中的“大右  相似文献   

14.
提到杨土海八段,头脑中最先闪现的总是“怪才”、“另类”、“独行侠”之类的字眼。这也难怪,多年以来他一直是独往独来,却常常做出一些惊人之举:他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成绩,其实是在逐渐远离棋界中心之后取得的,到了2002年,据说一年下不了几盘棋的他还在丰田杯上狙击了日本当红小生张栩九段。因此,媒体使用这样的字眼来描绘他也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5.
他习弈两载,即力挫北平“棋佛”;他与那健庭、侯玉山等人合称为“北方八猛”;他曾迫于生计,卖过芝麻、为人写过春联、拉过黄包车;他为支援“抗美援朝”,参加了“四名手义赛”;他先后受到毛主席和陈毅、贺龙两位元帅的接见……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李来群“小飞刀”的士角炮局,在1981年温州联赛中三战三捷,引起了棋界的注意。其实,这个布局并不神秘,只不过人们平时极少采用,对它还不够熟悉。在上述三盘棋里,后走方应以挺卒或飞象,都没有多大反击力,上海棋手多采用还以中炮的应法。例如第二届“五羊杯”最后一场争夺冠军的加赛,胡荣华就以此阵式杀败了柳大华。  相似文献   

17.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6,(22):66-67
棋枰曾被称为“广平”,楸枰曾被写成“条平”,这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真不知还有多少迷人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去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加谬说过:“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有什么人能让我真正地说出‘我了解这个!”’这就是加谬最有名的“荒谬论”。世界在他看来是荒谬的,因为你根本就解释不清楚这个世界,未知未竟的领域太多了。 孔丘说过:“知其不可而为之,方为君子也。”这种进取心可以被视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论”,尽管知道皓首穷经也不可能洞察某种东西,希望渺茫,但仍然秉持一种热情和态度去做。 下棋、看棋、观棋、写棋已经15年,对围棋的“荒谬论”和“热爱论”有一点心得。 荒谬论 “在将棋九段芹泽博文去世前几个月,我们曾就‘关于围棋和将棋,我们到底知…  相似文献   

19.
王华 《围棋天地》2007,(23):94-95
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曾写道:“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 市井“手谈”生出“笑谈”,百姓“雅戏”也有“雅人”。取其一二,稍作描摹,遂写成棋人棋事二则。  相似文献   

20.
打擂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竞技方式,在没有正式公众比赛的年代,它算是衡量高手水平的一种最好的手段。清末浙江名手陈笙在温州设擂,三年内无人破擂,近代前辈名手董文渊、杨官也曾在上海设擂,挟技迎战弃林群雄,这些无疑在中国象棋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擂台赛的场面更趋激烈、火爆,也更为广大棋迷喜闻乐道,它已不再是个人的表演,而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队伍的集体较量,如火如荼的中日韩围棋擂台赛、业余与专业棋手激烈角逐的“上蓄杯”,都是现代形式下的一种擂台赛。 近年来海外棋运方兴未艾,水平有了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