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知性论的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知识、法则和观念的系统传授,往往以强化的方式来强化道德行为,使德育陷入了无形的困境之中。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道德智慧。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有助于我国的道德教育走出当前的低迷状态。  相似文献   

2.
余志娟 《科教文汇》2010,(12):13-14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知性论的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知识、法则和观念的系统传授,往往以强化的方式来强化道德行为,使德育陷入了无形的困境之中。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道德智慧。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有助于我国的道德教育走出当前的低迷状态。  相似文献   

3.
包莲 《今日科苑》2009,(16):180-180
了解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现状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要前提。在道德价值体系建构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以生活化知识、基础知识及技能为依托,培育职业精神;以价值认同为中介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为学生职业发展及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的愿望和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作为教师,如果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虽能使之理解许多道德知识,但并不一定能使之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有鉴于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这样德育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5.
吴子贤 《知识窗》2011,(9X):60-60
<正>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几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旳德育目标。让学生将道德认识化为道德行为,并使其科学化和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7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调查,从中职学生道德素质和德育路径两方面分析了当前中职德育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对道德责任、道德义务、善与恶等认知存在明显偏差。学生道德自律承诺水平偏低。学校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课不能保障、专业课没有很好渗透德育意识、德育形式单一等方面。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交往等能力亟待加强。研究认为,中职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比专业技术、技能的职业训练更为重要。中职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更要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探索新的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方面,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的合格技能人才的重任。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深入分析法制教育与德育,以及法制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重要地位和作用。紧密结合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提出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敏 《科教文汇》2009,(4):78-78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指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刨造性的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应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重知重情、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为原则,在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吸取别人观点,反思自己行为为策略的指引下,注重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学融入德育,用人文情怀打下爱的基础,增进师生情感;用情感素养激起爱的涟漪,提升课堂的活力;用道德素养坚实爱的根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德育是基础。科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教师应该做有心人。  相似文献   

10.
潘红琪 《科教文汇》2009,(26):83-83
慎独精神是我国传统的优秀道德精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其中蕴涵着自觉克制自己、始终坚持道德准则的道德精神。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回归学校德育的本质,就必然要强调慎独在德育中的意义和作用,积极探讨慎独精神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把道德思想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是以"爱"和"美"为中心展开,爱国家、爱党、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美,从多层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2.
林健 《大众科技》2008,(8):150-15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悉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文章通过系统分析中职德育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提出中职德育改进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子谦 《科教文汇》2008,(36):44-45
本文从“德育目标”入手,分析了中学德育目标的嬗变,从中发现我国德育目标存在“高”、“大”、“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因背负太多的希望,而实效性低下。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我们的德育目标应该关注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引导和培养,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细分,注重德育目标“底线与多元”的统一,培养学生“自决”的道德判断能力,同时,德育目标的实施依赖全体社会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孙莹 《科教文汇》2013,(24):15-16
德育课作为典型的人文学科,应当融合和体现人文方法,认真研究学生。在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因此,探讨德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方法,对于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道德信仰,自觉践行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家元 《知识窗》2013,(16):73-73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遵守社会公德的学生。德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教师用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师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采取合适的德育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指导语。也有人说现在的德育是"三无"——德育无位,德育无奈,德育无能。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德育,要借助于与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相关的情境,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水战红 《科教文汇》2008,(13):39-40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低效的。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在于道德认识要“内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信念,我国很重视道德教育,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诸多不良现象和弊端,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意识并不太高。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德育片面注重灌输和空洞说教,有时纯粹为了考试,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意志信念的培养,从而造成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的薄弱或缺失,达不到德育的目的。教师是道德教育活动的调控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德育方式方法应创新,应力求引起迅速的共鸣;考核评价机制也应进行改革;德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孙莹 《科教文汇》2013,(8):15-16
德育课作为典型的人文学科,应当融合和体现人文方法,认真研究学生。在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因此,探讨德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方法,对于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道德信仰,自觉践行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认为,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来讲,德育是最重要的。提高在校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全面素质的合格人才,正是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教育者对于学生要学会宽容、鼓励、尊重和信任。  相似文献   

20.
赵美琴 《知识窗》2022,(7):102-104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重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培养小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学科,蕴含着多种多样的德育元素。文章从德育视角出发,提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元素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