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嘹歌”是壮族人民喜闻乐唱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歌唱时歌句的尾音都用“嘹——嘹”来拖腔,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嘹歌”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搜集整理的.先由田东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八百多行.后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两次派人下去,深入发掘,共搜集到手抄本和口头记录约一万六千多行.其内容丰富多采,从各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而基本内容则是由《日歌》、《夜歌》、《散歌》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日歌》,就是白天唱的歌.它又包括《三月歌》、《日歌》、《入寨歌》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孩子是歌,需要聆听;孩子是舞,需要欣赏;孩子是花,需要浇灌;孩子是树,需要培育.“陶醉于轻“歌“曼“舞“之境,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个体生命呈现出愉快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状态.   ……  相似文献   

3.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宣传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黔东南州委决定出版一本《侗族大歌》.我们很乐意接受撰写这本书的导读文章.侗族大歌是世界东方民间的和声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黔东南出版《侗族大歌》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它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我们从族群、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学、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侗族大歌进行了解读,以便帮助人们对《侗族大歌》专集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歌唱教学中,经常有学生把唱歌当成“喊歌“.“喊歌“有两个害处:一是损害少年儿童的声带,二是破坏音乐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祖国的歌     
稍快欢乐地(i业}‘业}红业}5二鱼卜。}。。}约卿}厂子21o)}业}1.桃红柳2.兴旺发2 3 32春天的东部的 了一、{1一歌,歌,瓜傲于果香开拓进取是夏天的是西部的︵刘一秋南‘一}6616 1 1 0665银棉是创新是天的方的3一歌,歌,是是| n﹄绿达金谷不断。。}“一}“。55几}503 是 是乐慧是冬天的是北方的歌,歌,幸福快勤劳智 饰一嶙机歌歌51一竹终}i一}i一】 歌。 歌。时业}。。}朝气蓬勃是祖国的繁荣富强是祖国的业丝·的的|。国国鱼。},们的们的歌,歌,}。。 朝气蓬勃 繁荣富强是祖是祖21歌歌入卫 厂5一快智乐是慧是们的们的我我|·1快智我我.1福劳幸勤3…  相似文献   

6.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义第一册《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 因笑谓近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者,魏庄子之歌钟也.”翻检通行的苏轼作品集,其中“魏庄子之歌钟也”,多作“魏献子之歌钟也”,原来是编者将其中的“魏献子”改作“魏庄子”了.究竟是魏献子,还是魏庄子?编者这样改动对不对? 我们说,应该是魏庄子,苏轼写作魏献子,显然是一处笔误,编者改对了. 为什么这样说?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广车、辅车淳十五乘,甲兵奋.凡兵车百乘,歌钟二?,及其鎛磬,  相似文献   

8.
《解释歌义》是一部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的汉文抄本残卷,该书现存部分未见撰者或抄写者题款.关于《解释歌义》的作者,聂鸿音先生认为“颂歌”是王忍公著的,“义”是无名氏注的.我们对此提出三点疑问,并且在注释中找出两条证据,指出11首“歌”的作者为智公,2首“颂”的作者为忍公.  相似文献   

9.
流传于施秉地区的苗族“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也被称为“歌棒”,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保护和研究好这一“歌棒”.  相似文献   

10.
简论郑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诗经》都推崇国风.但对国风里的郑风却有不少争议,对它的思想和文采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和品评.本文拟对郑风作一些探讨,从思想、艺术、源流和影响等三个方面略抒管见.(一)郑风是西周末期到春秋时代郑国地区的民间歌谣.古书中有称郑声、郑音、郑诗或郑志的.有人严格区分声和音是指乐曲,诗或志是指表意的歌词.事实上在古代诗乐是一体的,是诗都可以歌,拉着长腔,带感情地吟诵,就是歌.“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也就是这个意思.宋人郑樵说:“乐以诗为体,诗以声为用”,“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由汉立齐鲁韩毛四家博士,各以义言诗,遂使声歌之道日微”(《通志总序》).所以,无论讲郑风、郑声、郑音、郑志、郑诗,都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1.
我爱民间文学,搜集它、研究它、保护它.   民间文学爱我,哺育我、帮助我、鼓励我.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无锡梅里县是三千年前首建句吴国的源地,梅里境内的“鸭城“是吴王牧凫鸭之所,<舆地志><梅里志>等史载:“鸭城在县东二十里,吴王牧凫鸭之处,即此城也.“古梅城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那里有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1963年<无锡县文艺>发表我搜集的一首<梅里花>:梅(里)梨花(化),梅里(梨)果(歌),梅(里)梨开花(化),结果(歌)果(歌)哎,花(化)开开来结果(歌)果(歌)哎,满树仔果果满地歌(果).   ……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序》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句,其中逗号似有误。余以为应是“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或删去句中逗号。理由如下:一、从《琵琶行》全文看,不见自居易唱歌;从有关自居易的文字看,不载他有“善歌”之才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注说“歌”即“作歌”。那么,“为长句”是什么?不是写七言歌吗?这里把“歌”解作“作歌”岂不重复了吗?其实,“为长句歌”是符合实际的,“歌”表示  相似文献   

13.
“喉喏歌”是通道侗族独有的一种多声部民歌,由“讲歌”、“花歌”、“俏歌”三种形式的歌组成,是在侗族的“作客”习俗活动中演唱的套歌。四位老人以统一的声音,唱出了“喉喏花歌”的引句,低沉、凝重、古老而悠长的音调,把大家的呼吸、神情都凝固了,仿佛把我们带入到古老而遥远的历史时空。  相似文献   

14.
“字正腔圆”是汉民族的传统声乐理论之一。今天,它仍然是现代演唱艺术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探讨现代汉语歌音的“字正腔圆”的问题,对我国现代声乐的民族化,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一)关于字音的纯正“字正”又叫“字真”,是指字音的纯正.“纯正”者,即字音纯净、清晰、真切、准确也.因此,凡是歌音中字音不纯净、不清晰、不真切、不准确,皆谓之“  相似文献   

15.
畲族人民追忆历史,以歌吟诵;小说故事,以歌讲述;教育孩童,以歌晓志;生产劳动,以歌消累;迎宾送客,以歌相贺;闲暇休息,以歌自娱;相恋嫁娶,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荣;丧葬祭祀,以歌致哀;典仪承俗,以歌作乐。尤有即情即景以歌咏物、以歌拆字、以歌猜谜等等,可谓“凡事凡物皆有歌“。若按其词意,我们可把它分为历史传说歌、神话小说歌、生产劳动歌、情歌、对歌、劝世歌、神曲歌、礼俗歌、诉苦歌、常识歌、儿童歌、拆字歌、咏物歌、谜歌、杂歌等15个类型。在这些形式中,《高皇歌》以叙事的方式,追述畲族神话传说“盘瓠“的不平凡来历、平番救国的功绩、弃官隐居广东潮州凤凰山劳作、生息、畲族的来历和不断迁徙的经过等。它是畲族多种形式民歌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喉喏歌”是通道侗族独有的一种多声部民歌,由“讲歌”、“花歌”、“俏歌”三种形式的歌组成,是在侗族的“作客”习俗活动中演唱的套歌。四位老人以统一的声音,唱出了“喉喏花歌”的引句,低沉、凝重、古老而悠长的音调,把大家的呼吸、神情都凝固了,仿佛把我们带入到古老而遥远的历史时空。  相似文献   

17.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本题为全命题作文。题中的“歌”既可以实指,指一首自己印象深刻的歌;也可以是虚指,如坚强之歌、友谊之歌、自信之歌、拼搏之歌、改革之歌等。“同行”指的是,在这首歌的影响下的成长过程,也可以写出改革开放中家乡或自己熟悉的某一地方的飞速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世界的认识主体赋予客观物象某种主观的联想意义,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称.雁鹅是《侗族远祖歌》的重要意象,并通过《侗族远祖歌》表达其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K歌”与“High歌”都是目前在网络上和年轻人中使用的流行语。“K歌”“High歌”的共同之处都是用字母词表达在KTV这种娱乐场所唱歌的专用词语。不同之处在于:“K歌”中“K”具有汉语动词的功能,“High”趋向于汉语形容词的功能,“High歌”侧重于表达唱歌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