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书·刘琨传》载:“(刘琨)文咏颇为当时所许.” 同篇中引温峤表称卢谌“此等并有文思.”西晋末中原板荡,刘琨领并州刺史,经略朔方,志在匡扶晋室.琨引卢谌为从事中郎,对其深为爱重,二人常以诗唱和、互为勉励,其诗为历代所推许.据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刘琨四首存诗中,与卢谌赠者二首.卢谌与刘琨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刘琨向来是以直节名臣加民族英雄的形象出现的,他的诗文因此笼上了一层圣洁的光圈,更由于他的现存诗文均作于永嘉元年任并州刺史后,所以人们便很少关注刘琨早年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事实上,作家文风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刘琨也不例外。本文试图从刘琨的家世、气质、才能以及早年政治、文学活动对其人格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刘琨的人格特征(包括道德人格与心理人格)与其文风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其文风形成原因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生活于两晋之间的刘琨,早年喜好奢华放纵,为人轻浮随意,但少有壮志,繁华之时曾与潘岳、陆机等人宴饮游乐,纵情山水。后朝廷内部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波及全国,异族崛起,边疆危在旦夕。刘琨毅然承担起抵抗外族的重任,残酷的现实最终使一代豪奢之子华丽转变为爱国之士。其诗文内容也迅速转变,由早年的空谈玄学,到誓志荡平敌寇。刘琨后期一直奋斗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坎坷前行,却最终壮志难酬,死于非命,刘琨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4.
刘琨是中国历史上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人物,讲晋代文学史通常都要提到他。刘琨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答卢谌》、《重赠卢谌》、《扶风歌》等几篇,却历来受到重视,予以很高的评价。《文心雕龙·才略篇》指出:“刘琨雅壮而多风”;钟嵘《诗品》说他:“善为悽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元好问则认为可以追踪建安和曹植、刘桢争胜(见《论诗绝句》)。讲西晋后期到东晋初期一段的政治史,一般也要提到刘琨,因为他在当时复杂而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是个声名很大的人物。但近年来讲晋代的文学和政治却不敢再提他了。据说是因为刘琨除了上边所说的几首诗以外,还写过一篇《劝进表》,这篇东西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虽曾颁布重修《晋书》诏,但他本人与重修《晋书》活动的发起并无特殊关系。唐太宗为《晋书》的《高祖宣帝纪》、《世祖武帝纪》、《陆机、陆云传》和《王羲之传》撰作史论,有的出于其晚年的政治焦虑,有的则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无论出于什么缘故,都不应将之当成重修《晋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们只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苏东坡的乌台诗案,而不知有刘琨诗案。乌台诗案自然也属冤案,苏东坡被关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受了不少惊吓,然而他的诗有嘲讽也是事实.刘琨则纯属被诬,他的丧生,其诗是一个重要借口,所以他这一诗案的性质更要严重得多。刘琨在政治上被恢复了名誉,但这一诗案的真相却长久被沉埋在历史的地层中了。大约自唐人所修《晋书》通行后,事情就渐模糊而至于被遗忘了,正如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情,因为未及记载或记载其事的文献佚亡了,而在流逝的时间中消失了一样。  相似文献   

7.
采访溯源     
“采访”一词是由“采”、“访”二字组成。“采”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上半部是人手的象形字,下半部是一株既有枝又有叶的树木。人手置于树叶之上,意为“摘取”。《晋书·刘琨传》有“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意思是说“山上有老虎,野菜就  相似文献   

8.
修习中国史学史,于《晋书》多有疑难,因作研究,勉成一篇。谨以乞教于师友同志。倘蒙指正,则岂独笔者幸甚,或且有助于《晋书》研究之深入也。(一)何时修撰《晋书》唐朝何时修撰《晋书》,说法历来不一。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点校本之出版说明持“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说。一九七九年版《辞海》持“修于贞观十八年至二十年间(644——646)”说。诸家史学史多持后说,如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柴德赓《史籍举要》、朱杰勤《中国古代史学史》等,持前说者仅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然而,认真查究下来,《晋书》实应始修于贞观二十年,而非十八年。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二》举曹植、刘桢、刘琨三人,既论述刘琨诗风与建安文学一脉相承之观点,亦表明刘琨在其诗歌批评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元好问对刘琨的诗歌批评内涵具有由评诗至评人的人文观照,这种人文观照的本质是元好问与刘琨相似境遇下的情感共鸣与其儒家诗教观影响下对文坛积弊的导向性清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刘琨诗歌批评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论诗三十首》的文本细读,元好问批评理论的深层解析,以及元好问对刘琨诗歌批评的诗史价值三个方面入手,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元好问对刘琨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刘琨与卢谌的赠答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引刘琨的诗,现存者只有《扶风歌》、《答卢谌诗》和所谓《重赠卢谌》三首,但历来得到很高的评价,刘勰称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钟嵘称为“有清拔之气”(《诗品》),刘熙载以为高于建安时代的刘、王与太康时代的潘、左;可是历来对他的研究其实很不够,即如赠卢谌的那一首五言诗(“握中有悬璧”),自从《文选》(卷25)选入该诗并题作《重赠卢谌》以来,人们一向都这么称呼该诗,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晋书·刘琨传)云: ……(琨)竟为段匹磾所拘,自知必死,神色怡如也。为五言诗赠其别驾卢谌:“握中有悬璧……”琨诗托意非常,憩畅幽愤,远想张、陈,感鸿门、白登之事,用以激谌。谌素无奇略,以常词酬和,殊乖琨心,重以诗赠之。乃谓琨曰“前篇帝王大略,非人臣所言矣。”然琨既忠于晋室,素有重望,被拘经月,远近愤叹……会王敦密使匹磾杀琨,匹磾又惧众反已,遂称有诏收琨。初, 琨闻敦使至,谓其子曰:“处仲使来而不告我,是杀我也。死生有命,但恨仇耻不雪,无以下见二亲耳。”因从歔欷能自胜。匹磾遂缢之,时年四十八。子侄四人俱被害。可见刘琨去世前不久曾先后赠给卢谌两首诗,前一首即“握中有悬壁”;稍后“重以诗赠之”。卢谌对刘琨  相似文献   

11.
闻鸡起舞——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典出《晋书·祖逖传》和《晋阳秋》。说祖逖和刘琨少年而有壮怀。半夜听见鸡叫,便起床操演武艺,以备报效国家。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牝鸡司晨——牝鸡,母鸡也。司晨,报晓。典出《尚书·牧誓》。打鸣本是公鸡的“专利”,而母鸡啼鸣则被认为不吉利,旧时认为这预示着家庭的败落。封建时代用以比喻妇人专权。鸡犬升天——典出《神仙传·刘安》。书中说淮南王修炼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亦作“一人得道,鸡犬飞升”。比喻一个人得势,与他有关的人也随之发迹。杀鸡为黍——杀鸡作黍…  相似文献   

12.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教授汤炳正先生《语言之起源》一书,最近由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汤先生早年受业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之门,攻治文字声韵之学。从三十年代以来,在《制言》,《论学》、《教育学文》、《中国语文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语言学论著多篇(部)。其语言学研究以对人类语言起源的考察为出发点,创立新说,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学理论体系。本书是其旧稿、新作  相似文献   

13.
陶侃评传     
曩读《晋书斠注》,曾稍留意于陶侃资料,今取其似尚可达者数端,衍为评传。原其意本不必在陶某,亦不敢望于两晋史事有一斑之得,盖在于截取机体一点制成切片,以试作观察报告也。(一)到洛阳去陶侃,鄱阳人,公元二五九年生于吴国扬武将军陶丹家中,母亲湛氏,邻郡豫章新淦人,是陶丹的妾。关于陶丹,我们所知极少,仅从《北堂书钞》引《晋中兴书》知道他是吴国边将,又从《晋书》卷八十一《朱伺传》知道吴国有名牙门将叫陶丹,朱伺曾做过他的“给使”。陶侃“幼孤贫”,但他有位好母亲,激励和帮助他摆脱“贫贱”的处境。在《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中有《陶侃母湛氏》的专传,作为封建妇女的典范,湛氏是名扬后世的。陶侃廿二岁时,晋平吴,中国重又统一了。但是,这对吴国青年的政治前途却投下一道阴影。晋平吴后曾采取过这样一系列措施,皆见于《晋书》卷三《武帝本纪》太康元年条下。  相似文献   

14.
戴渊之疑年     
《晋书》卷 6 9《戴若思传》云 :“王敦举兵 ,诏追若思还镇京都……寻而石头失守……与公卿百官于石头见敦。敦……素忌之 ,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按 :戴若思本名渊 ,字若思 ,因名犯唐高祖李渊之讳 ,唐修《晋书》改以字行。据上引《晋书》本传文字 ,则唯知渊为王敦所害 ,其被害之年及得年多少均不知之。渊为东晋大臣 ,官至骠骑将军 ,享有重名 ,故《晋书》卷 6《元帝纪》不能不记其被害事 ,文曰 :“永昌元年……四月……丙子 ,骠骑将军、秣陵侯戴若思 ,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武城侯周为敦所害。”据此可知戴渊之死在永昌元年 (…  相似文献   

15.
闻鸡起舞(励志型) <晋书·祖逖传>载:东晋祖逖与刘琨率部镇守雍丘.夜晚共被同寝.午夜,荒野中传来鸡鸣,祖逖闻后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即起身习武.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啼便起床舞剑.自此,"闻鸡起舞"便成为形容有志者及时奋发图强的典故.  相似文献   

16.
成语汇     
<正>枕戈待旦【成语出处】《晋书·刘琨传》【求解驿站】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时刻。指准备着、警惕着,以兵器为枕,以待天明。【活学活用】这些可敬的卫士,枕戈待旦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历史小贴士】西晋有两位有名的将军:  相似文献   

17.
一、《晋书》的修撰及其体例特点 《晋书》是唐代官修前朝史书的最后一部。先是,唐高祖曾准令狐德棻之请,下诏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诏书中有“三国受命,迄于晋宋,载籍备焉”而以下各代“简牍未编,纪传或阙”之语,可见当时唐政府以为晋史已有多种,较南北朝各代为详备,故开国设馆修史,《晋书》并未列入计划。唐高祖诏修“五代史”,数年未成,贞观  相似文献   

18.
一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那时的太阳,日落比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生更亮。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辉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两个记载差不多,《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想起一件事,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  相似文献   

19.
伟大导师毛主席在他的早年著作《体育之研究》①中指出:“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较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毛主席早年这样评价颜李,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体育之研究》于一九五八年做为珍贵的文献重新发表,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20.
历代都有图书亡佚,唐代《晋书》亡佚情况尤为突出。唐修《晋书》问世之前已有十八家晋书1存在,由于唐政府基本垄断史书的修撰工作,造成唐修一百三十卷的《晋书》出,而诸家之书皆废。诸家《晋书》亡佚的首要原因是官修史书在史学思想方面占有统治地位,并且官修史书在内容、体例、修撰人员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次,诸家《晋书》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其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唐统治者没有采取强制手段,但它的修史行为体现了政治对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