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批评家王晓明先生近年来的文化批评转向,源于他对当下社会的绝望和不满,希望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介入,更批判性地深入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现实。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就这样在绝望处坚守,靠审美来突围。  相似文献   

2.
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审美文化是异彩纷呈的,也映射出当代大众审美价值观的蜕变。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当代的大众审美文化可谓喜忧参半。厘清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面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文学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审美救赎",对大众审美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 化研究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也是文学向外转的明证,有利于重新获取文学的社会功能性。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不完全的社会历史批评,又不是完全脱离审美批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文学文本作为形式分析的平台。但文化研究同时又解构了审美批评,其落脚点在政治批判。文化研究和审美批评既有迥然有异的区别,又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话语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品格介入当下文化活动,在克服了传统美学过分形而上的弊端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当代审美文化批评的话语特征分析透视是很有必要的.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多元化;同质化;情绪化;滑向文化,背离审美;热衷解构,忽略重建.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审美与美学研究的审美存在差异,两者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西方孕育了审美文化,其内涵也是从悲观主义现代化视角转变过来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悲观主义,但是依然没有将精英意识与理想原则抛弃。随着文化发展与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审美文化开始变得日趋复杂、多样,向大众文化上的转变更加明显。大众文化开始兴起,并引领着人们走向时尚,但是,人们无休止的欲求将文化意识追寻取代了,亟待解决文化伦理与审美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众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最广泛的平民性和大众参与性消除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意识形态模式,凸显了感性特征,在游戏的快乐和消遣中使生活日益审美化。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最主要的在于过度追求感性快乐与享乐主义,淡化和丢失了理性,造成价值观念的误导,当前大学美育的新课题应是加强感性教育,培养提高青年学生高尚的趣味格调。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8.
肖朵朵 《语文学习》2010,(7):123-125
对于鲁迅的散文《风筝》,教参提示其内涵是关乎亲情.关乎鲁迅对自己的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好品性。——似乎唯有生命中的积极向上的温情才符合语文教学的正面价值。实际上,从审美价值来看,《风筝》恰恰是关乎时空和心灵的永恒阻隔、伤害的宿命般轮回、人性中固置的那份淡漠甚至残忍、人对秩序的自觉屈从与理所当然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在当代文化领域已经从中心退居到边缘,其社会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的异化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张力。法兰克福学派是最早作出系统理论反应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根源于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以其作为学派“批判理论”的策源地,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学派的方法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审美理论中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功用等范畴,对电影、流行音乐等文化工业作出批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多诺和本雅明,两人对于大众文化的分歧形成现代大众文化批评争论的焦点,与此同时,也孕育着当代文艺批评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0.
美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在面对美术客体时的能动的审美活动。一方面,美术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客体有感知与体验的评价能力。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绝望的主妇>是一部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体现了美国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是我们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有利途径.本文结合<绝望的主妇>分析家庭、社交和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并与中国文化做恰当的比较,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美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久居芝兰之室不闻花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我们身处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紧密交织。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解,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在文化参与上的大众性、商业性、复制性的契合;以及在审美方面之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的契合,并以此让读者对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相似文献   

13.
散文的文化本体性与审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了中国散文与中国哲学文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在层面探讨了散文文化本体性的三个内容:一是题材与感情倾向上的文化本体性;二是强烈的文化反思精神;三是文化的批判意向。最后,文章还探讨了文化本体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和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需要教师文化从适应维持型转向批判反思型。批判反思型教师文化主张教师发挥专业自主的潜能和批判反思的精神,自觉投入到教育改革之中,实现其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进而促进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公正与民主。其基本特征包括开放性、创新性和建构性。构建批判反思型教师文化,首先需要消除批判反思的文化障碍;其次,管理者还须从行为和制度层面为批判反思型文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音乐批评依据着某些基本的客观标准来对音乐现象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说,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形成了众多的音乐批评流派,在20世纪西方结构主义等批评思潮的影响下,音乐研究开始走向“音乐文化研究”,“语境”成了音乐批评的重要因素.当代音乐批评应站在审美与和谐的角度去欣赏、感悟音乐.体现音乐评论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侧重对网络作家安妮宝贝的作品所表现的审美倾向予以分析 ,并进一步讨论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国当下社会的审美取向 ,由此观照安妮宝贝创作的得失。文章从城市文化、消费文化和审美距离等几个方面切入 ,论述当下审美文化同安妮宝贝创作的交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告作为现代社会的润滑剂,对社会和大众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把男权社会中对两性性别差异的界定和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传达给观众,从而造成了男女审美地位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中西审美文化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中西审美文化。中国审美文化是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美,讲求意境美的文化,西方审美文化则是追求主客二分,强调人工美,讲求形式美的文化。中西审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势不可挡,只有把握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吸收借鉴外来审美文化资源和总结本土审美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本民族审美文化的创新,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彰显审美文化的本土特色。以中西园林文化为基点,从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中西审美文化,在相互比照中寻求相互认知,重建中西审美文化的意识和观念,实现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从而开拓崭新的当代审美文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它在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类的相互交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中介、桥梁和润滑作用。它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20.
闽南语节目的文化审美,离不开其特殊的方言文化地位和作用,离不开“闽南语频道”的定位。因此,闽南语节目的文化审美主要体现为乡音亲、乡土热和乡情浓。而闽南语节目由于开播时间短,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几个误区:草根化而非莽众化,窄播化而非孤岛化,通俗化而非庸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