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贫困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弱势,需要学校采取一定措施来加以帮助。本文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入手,分析了该群体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他们进行帮扶的新思路,从而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2.
贫困生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是他们生活的重中之重。调查显示,随着年级升高,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且差异显著;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就业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充满信心,又十分忧虑;他们在就业问题上更多地依赖学校;贫困生群体中,男、女生就业心理存在差异,但不显著。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压力发展的特点,要积极推进职业生源规划;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实施"工学交替",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资助体系中,除了要关注孤儿贫困生,另一个群体——单亲贫困生,也需要被重点关注。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单亲贫困生常常会有学生辍学、违纪等情况出现。对这一群体的资助,除了物质经济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辅以精神心理方面的资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4.
贫困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差而引发的贫困生心理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文化特征分析后提出,高职院校应加强资助模式创新,可采用"立体式"资助模式,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层面形成帮扶合力,培养贫困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美娟  郑荣伟 《文教资料》2014,(28):122-123
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是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中最大的一部分,他们能否上学对于他们能否改变自身命运至关重要,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存在诸多困厄,一是高职院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不力,二是高职院校贫困生被资助的非常规渠道逼仄,三是贫困生的界定失范导致应受资助范围缩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良性运行。鉴于此,可以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科学的运行机制,确保资助政策的覆盖面,拓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渠道.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提供制度保证,强化非偿还性的资助措施。  相似文献   

6.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生活上备受物质贫乏困扰的同时,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校期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本文着重研究并分析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现状,据此并结合实际提出措施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邓晓霞 《成人教育》2011,31(4):62-63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文章从研究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认真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和措施,以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及成因,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和自己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经历,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及干预机制,并指出要密切关注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积极努力地构建和谐校园,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高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加之高职院校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心理辅导工作不规范、不专业,使得很多高职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因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贫困"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作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认为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完善高职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0.
高职贫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彬  陈艳 《教育探索》2007,(12):23-24
贫困生是高职院校特殊的群体,其幸福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必须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导致高职贫困生幸福感缺失有入校后的彷徨和无奈、自我认知的偏差、各种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素质教育的低下、社会支持方式不当、恋爱心理矛盾等七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探究贫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意在对症下药,帮助他们重建幸福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职业目标不明确、个性心理不健全、就业心态不端正、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职业指导、就业观教育、心理辅导、素质教育等途径,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平台,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贫困生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在课程学习、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以及心理调适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贫困生的能力展现和个人发展。本文以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的扶助某贫困生为例,结合实际工作中采取的"五多"手段和发展性资助理念,从经济资助、心理引导和能力扶助三方面进行探索,不仅帮助贫困大学生经济脱贫,而且帮助其心理解困和能力提升,最终实现助困育人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3.
做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现实中,一些贫困生人生观相当消极,自我意识十分封闭,心理压力非常沉重,这种精神面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很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根据贫困生的心理实际,探索有效的心理扶贫工作之路,就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心理扶贫工作应紧密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走出消极思想的误区由于特殊生活经历,贫困生对贫困有着具体而深刻的体验:为了供孩子上学,家里省吃俭用,四处借债;为了节约手中有限的钱,他们不仅要“量入为出”,甚至还要“斤斤计较”……。可以说,每一个贫困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这些特殊经历使得贫困生更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得与失。面对校园里一些同学的富裕与潇洒,面对社会上绚丽多姿的物质生活,一些贫困生往往不能摆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极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部分贫困生只关心个人的境遇和前途,短浅地认为自己上学就是为了摆脱自身和家庭的贫...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离不开对其物质上的帮助,而单单注重物质上的资助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予以精神和心理上的扶助。如果仅仅重视物质上的资助,那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如果偏重精神以及心理上的资助,那也只是形而上学,同样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因而在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建立多样化贫困生资助体系,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到我国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就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希望能为之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贫困生群体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教育和管理一直以来是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贫困生群体正常生活学习的保证保障,贫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稳定与开展。立足本三院校贫困生特点和其心理现状,结合本三院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独立院校贫困生教育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人格特质及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针对目前高职贫困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从物质、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进而提升和改进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何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人成才,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日常消费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消费状况仍存在一定问题。贫困生的消费问题应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引导他们树立更加成熟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救助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经济助困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体现在贫困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心里贫困”现象突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努力让这些特殊的学生摆脱“心理贫困”困扰,是目前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高职贫困生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人群,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分析了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改善方案,以期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摆脱困扰,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高职贫困生是高职院校的特殊群体,对其界定与管理,是做好助困工作的前提。贫困生不仅承受着贫困带来的生活压力,还经受着思想和心理的双重困扰。高职院校应该关注到贫困生的现状,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针对贫困生的认定、资助模式、资助方法等助困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对策,以使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