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历史任务,那么,每一个时代也有不同于过去时代的行为方式的人。照此,中国新闻业在中国全面改革的今天,必然会出现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又一代人。是的,中国新一代名记者寥若星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不存在一个象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①。值得人们庆幸的是,包括新闻改革在内的中国改革,终于在一次次的阵痛中,步履蹒跚地跨入了我们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在电影史上,有过“左岸”这样的用塞纳河来划分电影流派的名词。尽管比起“左岸”,“第五代”显得来历可疑,又难以在学术上精确定义,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个群体在当代中国电  相似文献   

3.
4.
《出版发行研究》1998,(6):60-60
第五代人是最有争议的一代人,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五花八门:“自私的一代”、“无所谓的一代”、“垮酷的一代”、“无根的一代”、“享乐的一代”、“实惠的一代”……  相似文献   

5.
我与“第五代”导演,1982年以前并不相识。1980有过一次接触——假如那也叫接触的话。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改变中国历史的时代,也是中国电影界在经过长期封闭、沉寂之后,重新萌动、勃发的时代。一群来自社会最底层的青年们带着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与人生体验,走进了中国电影界的景高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于是,集传统与现代文化于一身、身披黄土却已放眼世界的导演群体在此形成了。他们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并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手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电影。他们被誉为书写中国电影史新篇的导演群体。陈凯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我不期待张艺谋的原因是,我不认为有任何原因,包括转换制片机构,会造成张艺谋有根本的变化。相反我会因为《白日焰火》破亿,对中国电影抱有更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     
~~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9.
除了张艺谋陈凯歌那一代的其余导演,受困于商业类型片技巧的极度匮乏,抑或电影观念的陈旧落伍,不得不尴尬地缺席于这个喧闹的市场。而中国电影盛世下的隐忧根本不在于第五代、第六代的消失,而在于新人的无比匮乏  相似文献   

10.
路鹏程 《新闻大学》2020,(1):53-71,126,127
民国时期的中外记者在新闻专业层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协同采写新闻报道、共同抗争新闻审查、合力创办新闻教育、互助共建新闻职业团体,但是当他们在关涉国家民族利益的新闻议题上发生分歧和矛盾时,中外记者则都会强调民族主义至上,并就此展开尖锐的争论和激烈的博弈。中外记者的合作与竞争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报业在融入全球新闻传播过程中艰难地协调着专业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记者挨打论     
这几年,新闻记者挨打,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打在记者身土,疼在同行的心上。但是,久而久之,打,挨多了,疲了,心也不大疼了,有点麻木了。何时记者不再挨打,那或许真成了新闻了。可是记者难道真的该挨打么? 前两年,北京晚报的记者在轻工业展销会门口因抢救一休克女顾客,被五六个保卫人员扭打,照相机被抢走。全国记协出面呼吁。去年中秋,深圳法制报几名记者在香蜜湖采访被度假村的保安人员打得唇齿淤血、面颊青肿、眼镜破碎。深圳记协出面呼吁。今年一月陕西工人报记者被一个穿警服(西安铁路分局的一个副处级调研员)的人唆使其儿子打了几耳光(因记者路见这位低档次的贵公子打一女工而抱不平)。前几年,湖南还发生过八名记者因替个体户打抱不平被诬陷和被非法盯梢的事件。全国记协、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出面呼吁,官司打了三年,最后才把工商局的那几个  相似文献   

12.
论记者素养     
近日笔者拜读了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的几篇人物长篇通讯,透过人物,被记者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深深震撼了。当今时代,究竟该如何做一名优秀记者,引发了笔者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记者》2012,(4):50
一期又一期的《中国记者》叙述着编辑、记者们走过的路,是理论融于实践之路,其中有艰辛和曲折,也有喜悦和成功。它的文章是写给正在工作的编辑、记者的,同时也是写给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中国记者》是记者、编辑和未来新闻从业人员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职责是神圣的。因为他是时代、社会、历史、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态的忠实记录者,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感到手中的笔举足轻重。的确,记者的一篇文章可以毁誉一个人,甚至一段历史,新闻的真实性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真实性,哪怕付出鲜血、青春和生命。假如他确实想忠实地记录下自身所处时代与社会的本质,那么在他的心中应该树立一种永恒,而不应该被世俗的偏见所诱惑,同时也不应该被名利和金钱所收买。  相似文献   

16.
(一) 记者的素质,是记者的思想、政治、文化、业务、道德、作风等诸种素养的总和。素质主要来自社会实践,来自勤学苦练。它是知识的积累,经验和智慧的升华,任何天才也不能例外。时代在前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发展,社会生活要求不断提高记者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促进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也是伟大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理论观点开创了无产阶级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7.
编辑和记者有何区别?在出版新闻工作的业务探讨中至今还鲜见这类的文字,似乎还缺乏专门的研究。但从实际工作的情况看,作为新闻出版队伍中两个司空见惯的主要岗位,如果不对其各自的业务特点予以廓清,则确实会影响编辑记者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分析一下这两者异同的必要。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新闻单位中,往往采取的是采编合一的体制——工作人员在单位编来稿时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是记者。在这样的单位中,人们就感觉不出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有不同也不过是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1995,(5)
论记者的形象编者记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说到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也许就会冒出个“无冕之王”来。好象也真是这样,记者想到哪里去,就到那里去;想采访谁,就采访谁。似乎什么人都不敢怠慢,俨然一个未加冕的君王。其实,这不过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的比喻...  相似文献   

19.
刻苦敬业,勤奋直取,争当“名记”,争创一流,是我们记者队伍中的一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绝大多数同仁的一种心理追求.一个优秀的记者,他决不会把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党的信任感,人民的信任感,社会的崇敬感,时代的责任感已无可非议地将其推入到当公仆、讲理想、议事业、谈追求、比奉献的境地,把忠实于事业,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始终作为自己心理上的一种平衡和精神上的一种追求.民国初的大记者邵飘萍如此;解放战争时期的名记者范长江如此;今年在辽宁省锦州市凌河抗洪抢险中冲锋陷阵的锦州有线电视台记者杨华、刘晶二同志也是如此……这些新闻记者的前辈和同志们以追求事业的赤诚心理所浇铸出的敬业歌,是永远提携我们成长进步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地方报台的小记者(包括通讯员)碰在一起,谈到新闻,常常羡慕中央报台记者的天地广阔,行动自由,信息灵通,见识广,写出的报道影响大,有分量;而自己蜗居一隅,天地狭小,遇上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命中注定”也难抓到什么“大鱼”,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毋庸讳言,中央记者采写报道确实比地方记者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但是,俗话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地方记者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如中央记者,也有不少中央记者缺乏的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如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注意克服劣势,地方记者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那么地方记者与中央记者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地理优势。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着无数的新闻,重要的、有影响的并不一定都是发生在最上层或大都市,基层的工矿企业、乡村农家、街道里弄等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地方记者在报道本地(本单位)发生的新闻时,就具有地理上的优势,离得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