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面对萨顿充满争议的人生,《乔治·萨顿的激情》一书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资料收集,从人生?婚姻?事业这个新视角再现了其为科学史奋斗的历程。在写作方法上,作者超越了"功德碑"式的传统方法,开创了人物传记写作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科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科学史课程在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萨顿对科学史教育的阐述,表明科学史具有极大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对今天的科学素质教育依不乏深刻启示。科学史课程是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全景的途径,是培育科学精神的渠道,是掌握科学方法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捷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科学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并拥有近四十年的哈佛大学的科学史教学经历,萨顿对于科学史教学有足够的发言权.他认为,科学史教学应该以新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为此,科学史教学针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设立不同的目标,教学应遵循"对学生的引导应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等五个原则;科学史教师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等八点资质.这些观点对今天的科学史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科学史的奠基人,乔治·萨顿认为科学的真正价值在于科学的精神价值而不是工具价值,科学的进步性和统一性使科学史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中心。他意识到科学和人文的分裂,因而提出了"新人文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新人文主义开辟出一条以科学为基础的新道路。新人文主义人性化的科学史是旧人文主义者与科学家的桥梁,人们以谦逊和宽容的态度正确地认识科学过去的辉煌结晶。新人文主义为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认为,科学史具有多重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有助于打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精神气质;有助于学生感知更真实的科学和科学家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谦逊和宽容的美德;等等。对萨顿有关科学史所具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充分梳理,对更好地开展科学史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生命     
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的五本书。萨顿被称为科学史之父,其标志就是,让科学史终于成为一个像文学史和艺术是那样的正规学科,并成功的设立了科学史的博士学位。一句话,让写作和研究科学史成为一个正当职业,  相似文献   

7.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史的本源价值是其元认知价值——展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辉格式科学史给学生呈现出一副歪曲的科学发展图景,不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者价值观的错位,即教育哲学中的知识中心主义、科学哲学中的素朴经验论和历史哲学中的移时史观;直接原因在于科学家的一些"不当行为"与科学教育工作者对科学、科学家所持的刻板印象相冲突,他们按自己的刻板印象去重塑科学史。科学课程应变辉格式科学史为真实的科学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科学史受到国内外科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在科学课本中不再仅仅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而更加注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上渗透,成为科学教育改革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的历程回顾,有利于我们推进科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建春 《教育导刊》2003,(12):47-49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加了较多的生物科学史上有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是新教材编写理念的亮点之一。笔分别以“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和“生长素的发现”为教学实例,从不同侧面训练学生在体验这些史例中科学思维活动的全程性、整合性、巧妙性、发展性、逻辑性和严密性,以真正与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通过让学生再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尝试设计不能做的经典实验,回顾发现史体验科学家的思维,鼓励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再看经典实验,多维度体验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1.
George Sarton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modern history of science. The method he pursued throughout his life was the method he had discovered in Ernst Mach’s Mechanics when he was a student in Ghent. Sarton was in fact throughout his life implementing a research program inspired by the epistemology of Mach. Sarton in turn inspired many others (James Conant, Thomas Kuhn, Gerald Holton, etc.). What were the origins of these ideas in Mach and what can this origin tell us abou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nowadays? Which ideas proved to be successful and which ones need to be improved upon? The following article will elaborate the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s, which Darwin’s “Origin” raised concerning human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which led Mach to adapt the concept of what is “empirical” in contrast to metaphysical a priori assumptions a second time after Galileo. On this basis Sarton proposed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as the major goal of Isis. Mach had elaborated this epistemology in La Connaissance et l’Erreur (Knowledge and Error), which Sarton read in 1913 (Hiebert 1905/1976; de Mey 1984). Accordingly for Sarton, history becomes not only a subject of science, but a method of science education. Culture—and science as part of culture—is a result of a genetic process. History of science shapes and is shaped by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in a reciprocal process. Its epistemology needs to be adapted to scientific facts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arton was well aware of the need to develop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long the lines of this reciprocal process. It was a very fruitful basis, but a specific part of it, Sarton did not elaborate further, namely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education. This proved to be a crucial missing element for all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Sarton’s succession, especially in the US. Looking again at the origins of the central questions in the thinking of Mach, which provided the basis and gave rise to Sarton’s research program, will help in resolving current epistemic and methodological difficulties, contradictions and impasses in science education influenced by Sarton. The difficult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will prevail as long as the omissions from their Machian origins are not systematically recovered and reintegrated.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揭示了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以及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之间密切相关,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乔治·萨顿,蜚声世界的"科学史之父",其毕生致力于科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倡导科学人性化,立志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是其思想精华的承载著作之一,以教育教学的视角看,萨顿对科学史教学的理解与憧憬也可称为是一种和谐教育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曾抨击二十四史为二十姓之家谱,倡导史界革命,认为历史应该首先关注于普通人群。此后,社会生活史终成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与此相适应,中学的历史教材亦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越来越生活化,这就对新时期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命科学史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教学策略包括:利用生命科学史资源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围绕生命科学史合理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以生命科学史为载体展开课堂教学过程,利用生命科学史资源评价与检测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学教育引入科学史的动因是增强科学教育的历史感,历史感反思与批判内涵的达成是设立单独的科学史课程。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域下,历史感的另一种意义被发现,即教育意向中科学教育的真实可感。实现这种历史感的方式是运用科学史故事,因为它可以实现师生对科学私密的拥有。具体的运用途径包括:使科学史故事发生于时间意识之中,使学生的意识充盈,以及激活科学史故事包蕴的原初意义。未来我国科学教育历史感的达成仍存在广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With fund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30 historical short stories designed to teach science content and draw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nature of science (NOS) have been created for post-secondary introductory astronomy, biology, chemistry, geology, and physics courses. The project rationale, story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and freely available stories at the project website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在西方有较长的历史和较深入的实践,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是由于科学教育目标的转变而凸显出来的,在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方面,科学史具有特殊作用;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科学史本身会因为不同的研究取向而呈现出不同面貌特征,科学教育对此应有自觉意识并加以辨别、运用;恰当的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会有助于实现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
科学史的内容是人类精神的资源宝库,进行科学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把握,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著名科学史家萨顿指出,科学史不应只是对发现的描述,"它的目标就是解释科学精神的发展,解释人类对真理的反映的历史,真理被逐步发现的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从黑暗和偏见中逐渐获得解放的历史、而应在科学史中发现那些永恒的内容".生命科学史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两种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