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作品,《士兵突击》的传播效应令人称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兵迷"文化。受众在对符号的判定和认知中接收信息主体,并扩大其外延,使得传播行为主体形成轰动的社会效应。本文从媒介批评的角度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概念分析"士兵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士兵突击》是如何对社会群体文化产生强烈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士兵突击》是近段热播的的军事题材剧作,与同类题材的剧作《历史的天空》、《亮剑》和《狼毒花》相比,是在顾及观众的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优秀之作。本文试图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简要分析《士兵突击》对同类题材剧作中的一些突破。  相似文献   

3.
胡铭禹 《教学随笔》2008,(10):36-36
《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可真是红透了大江南北!于是各大电视台纷纷请剧中演员做谈话系列节目,本来我是不愿看此类节目的。但是"谈谈你喜欢的《士兵突击》人物"这个  相似文献   

4.
13年前的美国,一部《阿甘正传》以主人公诚实守信、简单执着的生命态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13年后的中国,一部描写两个农村士兵在部队成长之路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品评和思考。如果说《阿甘正传》为美国垮掉的一代树立了一个乐观焕发、守信执着的奔跑的榜样,那么《士兵突击》则打造了一个坚不可破的“不抛弃、不放弃”的钢铁团队,面这个团队中的两个主人公,许三多和成才的成长历程则充分展现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如何取舍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士兵许三多的形象之所以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其中有演员王宝强的精彩表演,但更重要的是观众欣  相似文献   

6.
《士兵突击》——一个讲述农村兵许三多从一个孬兵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兵王”的故事,记载了一名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引发了亿万观众的强烈共鸣,甚至成为了2007年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文化符号。在读这本书和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经历,也经常会陷入沉思——作为一名士兵,许三多实现了对自我的“突击”,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实现自我突破,不断成长起来呢?  相似文献   

7.
许三多,电视剧和图书《士兵突击》的主人公。许三多,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一个突然的因素,进入了部队,从而开始了一个“孬兵”在绝境中成长,在失去中成熟的故事。看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之后,我发现许三多的精神值得学习,于是我把“许三多”请进班级,努力让许三多精神成为班级精神,也成为我这个班主任的内在素养。  相似文献   

8.
《士兵突击》在剧作构造上具有独特之处,首先在于时空选取的特殊性对人物塑造所起的凸显效果;其次在于不依靠明星阵容而依靠众多性格鲜明的男性形象。剧作突显“人与人”竞争的实质是心灵境界的竞争,对当下社会名利至上的风习不啻是一种深刻的冲击;而许三多“不放弃,不抛弃”的价值观能引发观众内心的拷问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8,(6):32-32
现在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也说这样的话,他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样一句听起来蛮可笑的逻辑循环的“车轱辘”话。其实深含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玉明 《考试周刊》2010,(21):26-26
成长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的一个命题。《士兵突击》就是这样一部讲述成长的小说。小说以内敛朴实的叙事方式主要讲述了一个“阿甘”式的基层士兵“许三多”成长的故事。当然除了许三多之外,还有他的老乡成才、伍六一的成长,他的领导高城、袁朗的成长,以及史今、马小帅等战友的成长。总之,是现代士兵群体的成长,展现了在新世纪我国现代军人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