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一位精神的勇者,他把生命灌注到人的形而上的追求中,以无言之美来言说不尽的"道"。正如有学者所言说的,和孔子相比,老子的思想是自上而下的。他把所有的精神形式都极化到人类可以达到的极点,而对于人的要求便是接近这个精神的向度。《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寄托了对人的思考,面对其生活的时代,老子提出了"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追求。对于《老子》一书,我们可以忘却历史上争讼不已  相似文献   

3.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力图通过对作为世界本原和根源的“道”及其特征的描述,为变动不拘、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寻求稳固的基础。“道”并不是事物之外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过程之中。“道”借具体事物显现自身。“道”不能言说,不能用具体的概念来描述,但是人能通过“体道”,通过人内心的体悟而达到心的澄明。因此,人可以凭借具体存在的有形的事物,达到对于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道的状态的领悟。这样,“道”所具有的“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处下”等特征,亦应成为人们在“体道”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循“道”而行,生存于现世的人才能达到如“婴儿”、“圣人”般“朴”的状态,达到内心天真整全的境地。老子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宇宙世界的真实存在状态,为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提供解决困境的方法。老子哲学并不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反动,而是在“隐士”的消极思想背后,寻求并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也就是要突破个体生命自身的许多局限性,拓展人的精神生命,追求人的心境自由,从而达到“既有限而无限”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王弼注本)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著名的“老子”研究者任继愈先生对这两句作了这样的断句和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译作:“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这里显然是把第一个“道”释为“说”。任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中,老庄对时空问题的言说较为丰赡透彻。老子将“道”推到宇宙本源的高度,将“万物”与“时空”都涵摄于其中,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因此,老子的宇宙创生论、道论、德论中都自然涵盖了他的时空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恒久无限且往复变动的时间本身,是“宇宙时间”;而“德”则是自然天“道”下落到世间人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过程,是“历史时间”。老子以车辐、埏埴、户牖、盅、橐籥等日常器物为空间喻象,阐明了宇宙天地的虚空本质。道既是虚空的,也是广大无限的,这是老子空间观念的重要义项。庄子在老子的宇宙时空、历史时空之外,开启了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生命时空”,主要体现在其生死观、时命观、心理时空等方面。庄子以大鹏视角为我们敞开了一个阔大、高渺、无限的宇宙时空,是对老子时空观的深化。老庄的时空观对我国后世的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审美体验及思想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开篇的话.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可以用言辞来表述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二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道”和第一个“道”的意思一样,但不是老子所要阐述的核心概念;前两个“常”并非永恒之意,而是一般的、通常的;后两个“常”也是通常之意;“玄”,一般都理解为“幽深”,但这里更应该指“微妙”之意和“否定”之法。  相似文献   

9.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者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古贤今人普遍认为老子之"道"是"生万物"的"最根本的""最先的""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以为存在一个"在冥冥之中左右宇宙万物和人类祸福的‘道’"。其实《老子》中不存在这样一个"道"。老子之"道"的意思《老子》说得很清楚,就是"法自然",即万事万物不是任何神灵所造,不是任何意志的产物;万事万物是自身无目的、无意识的自发、自为、自足、自法。老子之"道"的意义是还原了人自根自本、自生自为、自足自法。他论证了人的心灵本是"白板",应该永远保持"白板"状态,夏商周以来堆积在心灵"白板"之上的人生使命、责任、目的、目标等主观意志、意识已经成为吞噬心灵的肿瘤。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而"道"是研读老子者议论最多,同时也是最具纷争与误解的概念。从《道德经》的本意来看,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形而上之道,具有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相反转化等等特性。老子崇尚的为人之道、治世之道、圣人之道等等,则是效法形而上之道特性的世间法则。形而上之道的基本性状,如无形无相、无声无质、似无而实有、自有永有、不可全知、不可言说等等,都与世界其他文明中智者圣人对造物主至上神的宗教认识非常相似,因此老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至上神。  相似文献   

15.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他揭露了造成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批判了"人之道",呼吁回归"天之道"。老子的"天之道"不仅具有客观性、超越性,而且具有价值规范的意义。它具有均衡公正、利而不害、知足谦让的特点。"人之道"具有二重维度,即以"天之道"为价值标准,将"人之道"区分为现实形态与理想形态。"人之道"现实形态的产生,源于其对理想形态的多重背离。老子批判"人之道"的目的,在于确立以"天之道"为核心的社会分配原则,倡导合理的平均主义,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子》用象喻思维来言说难以言明的道,从而将抽象的玄理转换为具体的物象。这一转换过程即"图说"过程,意在用"可见的"直观形式来显明"不可见"的道。不仅限于此,《老子》在图说道时,并非随意资象穷理,而是与道的层级应对,巧妙的构建了景象、物象、人象、"泛象"的立体式的图说结构,从而形成了叙述的多层级系统。  相似文献   

17.
"道"是中国思想文化核心范畴之一。从古至今对《老子》的"道"的解读却有些粗略,没有真正指向"道"的本义。《老子》的"道"不是具有"生产"功能的实体,不是规律法则,不是辩证哲学观念,不是退隐生活情态,它不是"什么"。《老子》的"道"指向的是万事万物成为万事万物的"成为",是万事万物如何不被扭曲、遮蔽、掩盖,而如其本身一样地成为自身的"如何"。  相似文献   

18.
老子同孔子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明星。老子学说思想的核心是“道”。在目前国内外研究道教热中,对道教祖师老子认识上的分岐,集中在于他的“道”如何理解。道本来是人走的道,经过引申而具有规律的意义。如“天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讲是天象运行的规律;“人道”,则包括了人生吉凶祸福的规律的意义。道含有规律、规则的意义,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传统的  相似文献   

19.
前老子时期“道”语词的发展及哲学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于考察老子同时代以及之前“道”这一语词及其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考察它的原始义以及后来的各个衍生义,由此把握道从日常语词发展为哲学概念的完整过程。其具体包括:(1)“道”包括道路、引导在内的原始含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2)方法义;(3)社会法则义;(4)道德义;(5)自然法则义;(6)更为普遍的规律或法则义;(7)由原始而发展的言说义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老子之前或同时,关于道的语词内涵发展所已到达的进度,了解老子“道”的哲学的概念准备,了解前人为老子哲学所奠定的观念甚至是思想基础,并了解前老子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内在连接。完全有理由这样说,老子的道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是前老子时代关于道的丰富理解或认识构成了老子“道”的哲学的坚实概念与思想基础。老子所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向着抽象与系统高度的辉煌一跃。  相似文献   

20.
道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道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性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道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