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  相似文献   

2.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  相似文献   

3.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  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  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  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  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  相似文献   

4.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 一本说 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  相似文献   

5.
阅读十说     
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品味,我们的大学校长就不会在高层论坛上读白字,著名的行走文化大师就不会让人逗出“石破天惊”的故事,国家级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播音也不会让好事的网民辑成专集传为“佳话”了。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阅读分为二类:精读和浏览;精读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章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作家茅盾认为,读一篇文章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  相似文献   

6.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于一也。”“二分”经清末学者梁启超把每天读的书分为精读与泛读两大类。精…  相似文献   

7.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  相似文献   

8.
读书九诀     
读书九诀一心: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结于一”,就是说读书学习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日所读之书分为二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三余:即三国魏人童遇常提出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9.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  相似文献   

10.
阅读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仍不会读书,不具备阅读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的方法。尤为突出的是在精读中,只知用眼看,走马观花,看过的内容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长此以往,精读能力愈来愈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他还说: “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意方法。”叶老的这两段话,反复强调了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性。而精读文章的一个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圈点批注读书法。  相似文献   

11.
精读精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对于许多书籍,我们都将使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就是仔仔细细地逐字逐句阅读,最终把所读的东西完完整整地理解清楚,甚至能够举一反三。精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边阅读边思考。精读时不仅仅是阅读文字,还要细心地琢磨所读内容的含义,搞清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或是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只有经过思考的阅读,读过的内容才会在我们头脑中深深地扎下根。  相似文献   

12.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  相似文献   

13.
与朋友们交流,听到许多关于读书的议论:有人说,在中国,那一群最应该读书的人,就最不读书;有人说,现在有许多“三本书”老师,意思是仅仅靠着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教辅资料就可以对付老师的工作了.这些说法显然偏激,不过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教师阅读不多的事实.当然,我还看到有些读书不可谓不多的人,但他们对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问题、教育问题包括语文教学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简单、肤浅、片面,有时很极端、愤青.我常费解:不是说读书使人明智吗?怎么会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读书有精读,略读、速读。从教学上说,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从学生实益上说,精读是准备、是基础,略读是应用,速读是提高。精读,就是精心的阅读。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自读、细读、深思。精读作为教学的主体,具有阅读心理和作用上的意义。学生读好一篇文章,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概览(初读);二、深究(精读);三、融会贯通(有感情朗读)。而精读则是经历思考、理解、记忆、消化这几个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通过精读训练,为朗读、默读、背诵打好基础,也为略读、速读打好基础。为学生今后读多一些、长一些、深一些的文章作准备。精读对于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思想教育、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精读应采用什么形式?大声朗读,象齐读、分组读、分合读等,受到了声音要大,速度要齐、快的牵制,显然不利于思考、记忆、消化。如果采用默读呢?则又容易出现粗泛、马虎的毛病。有些教师采用轻声慢读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轻声,不  相似文献   

15.
阎永锋 《同学少年》2009,(11):20-23
[文题和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你是怎样"读书"的?是怎样理解"读书"的?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哪些值得回忆的故事?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谈重读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把读书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读书两类,其中职业的读书一类由于工作的性质和需要,常常须反复读一些与业务有关的书籍,不是测览一下就可应付得了的,这类重读的现象并不稀奇。但嗜好的读书便不同了,如鲁迅所说:“是出于自愿,毫不勉强的。”那吸引读者爱不释手、一再重读的,就不能不是书籍本身的力量。我们平常讲优秀的文艺作品富有艺术勉力,就是指它具有一种引起读者由衷爱好的力量。以前来自清和叶圣陶两位合编过两本书,一本叫《精读指导举隅》,一本叫《略读指导举隅》。‘摊读”当然不要求重读,精读则很难看…  相似文献   

17.
读书断想     
(一)读书,是快读好,还是慢读好?历来说法不一。宋代朱熹说:“熟读而精思。”东晋陶渊明却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同是满腹才学、令人敬慕的大学问家,见解为何大相径庭?其实各有各的道理我以为,读书的速度应因书、因人而异。专业书宜精读,旁类书可速读。精典名著宜细读,一般书籍可速读因人而异则是指初学者宜精读,饱学者可速读。对学生来说,教科书宜精读,课外书可速读。(二)时下,有些中小学生感慨地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读书就是“苦”差事。当然,这或许与他们的课业负担过重有关。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书画独具风采,而且推行倡导的读书方法也别具一格,颇有新意。慎选精研法郑板桥主张读书者要慎选书籍,以“精”为本。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也极有限,如果读书者不善选择,势必导致“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了。郑板桥认为“精”,不只是精读,还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去发现书中各种疑点和问题,评论文章的真伪优劣,从而提出高于原文内容的新思想和新观点。默诵于胸法郑板桥主张读书…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钻研,需要我们老师立足全局,针对不同方面制订不同的计划,具体方法可有以下几点: 一、精读好书,写好读书笔记 一本好书读完一遍后,对全文只能形成大概的了解,读第二遍后,才能做到比较清楚地理解全文,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工作时,首先要推荐几本好书,最好利用学生空闲时间——相对充足的寒暑假,给学生正确的读法指导,凡是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书要精读,还要做到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在读书过程中或读完一本书后,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或理解程度,进行思考、归纳疑问与心得,开学后全班进行讨论,最后细化、深化个人体会,那应该是较理想的读书收获.  相似文献   

20.
鲸吞与牛嚼,本是动物的不同进食方法,但却被作家秦牧巧用来形象地比喻读书方法——泛读与精读。秦牧读书坚持博采众长的准则。他曾于《在探索学问的道路上》一文中将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