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有学生认为从全诗的基调来看,若把“丛菊”改写成“残菊”似乎更符合当时的背景与作者的心情。  相似文献   

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此为杜甫《秋兴八首》中第一首诗的五、六句(颈联),其中的“开”、“系”两字该怎样解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第3册是这样注释的:“[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离开成都,  相似文献   

3.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相似文献   

4.
秋兴     
玉露① 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②。江间波浪兼天涌③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④ 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⑤ ,白帝城高急暮砧⑥。  注释 :①玉露 :白露。②萧森 :萧瑟阴森。③兼天涌 :形容波浪可以蹴天。④从菊两开 :是说自己去年秋天在云安 ,今年秋天又在夔州 ,这是从离开成都的时间算起的 ,所以说是“两开”。⑤催刀尺 :赶制冬衣。⑥急暮砧 :黄昏捣衣的声音很紧很急秋兴@杜甫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6.
杜甫,一代诗圣,他以诗记录历史,用诗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正是杜甫诗中之“泪”,成就了他诗中“圣人”之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杜甫的“泪”中感悟他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圣人精神,带领学生用一颗沉静的心走进杜甫的诗,走进他用“泪”编织成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7.
酒可使不同的个体与类群迅速进入和乐之境,泪则让不同的个体与类群直接沉入悲戚之境."敬酒"与"还泪"使不同情绪的人之间由不通而通,走向同情之境.同情的实质是通融一体,愿意同情者彼此尊重,也乐于结成命运共同体."敬酒"与"还泪"之结合指向天(神)、地、人、物息息相通,和谐共在的温情世界.这是古典时代的理想,对于弥合当代人与天地万物的对立也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维诗表现出"苦情"和"圆满"的两极生命形式.从佛教"一心开二门"的义理来看,二者统摄于"一心",却分属两个价值维度.苦情诗持社会道德伦常的价值判断,由心生灭门而生,不具备心性层面的超越.圆满者属心性本源的终极价值,契合心真如门而生,是"一心"之禅境界.  相似文献   

9.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10.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周光体"的魁首.陈衍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作为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但他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并不是同样看重的,受清代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陈衍真正推崇的还是"学人之诗".  相似文献   

11.
<正>"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马致远孤舟渔灯五暗更,家客万梦里回,,是一离声人声几滴行人情心泪碎。。潇湘指湘水与潇水在湖南零陵汇合的地方,后来用来代指湖南。这首小令抒写了作者由江西至湖南的亲身感受。曲子的前三句紧扣曲题,写潇湘夜雨及作者触景生情。"渔灯暗,客梦回"描写作者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渔灯"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感情基调。"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表  相似文献   

12.
对阳明批评象山"只还粗些"的理解关系到两人思想的根本分歧以及双方学派归属.从"宇宙整体"出发,可以看出象山"心"、"理"关系是一种从同一、间离到重归合一的动态过程.阳明看到象山心、理相区分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这种区分是动态过程的一个阶段,他对象山的批评并不准确."心即理"命题不能充分彰显象山在"心"、"理"关系上动态流转、圆融复一的特质.不应机械化解读"心即理",而要从文意脉络来理解之.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14.
正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什么意思?谁来给大家翻译一下?生:使幽壑中沉潜的蛟龙起舞,让孤舟上的寡妇哭泣。师:翻译得不错,注意到了"舞"和"泣"的使动用法。作者在此提及这两句话,想表达什么?生:形容客人洞箫声的艺术感染力。生:"主"本来是"乐甚","饮酒而歌之",为什么这个"客"却"和"起了这么哀怨的洞箫声呢?都让孤舟上的寡妇哭泣了。这个"客"把"主"拐跑调了吧!(众生笑)  相似文献   

15.
彭樟清 《初中生》2006,(25):38-39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  相似文献   

16.
"以诗证史"须从时间、人事、地理上来考察"诗"之史料价值,然"诗"之性质决定了"以诗证史"常常是求普遍史实较易较确,求特殊史实较难易错,一旦过于求深坐实,反而会失真失实."诗"系如此,集部、子部、甚至史实之文献,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此类情况,此也是史事考实复杂繁难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柏拉图"诗的法规"之内涵的分析,指出"诗的法规"对研究教育法规本性的启示.柏拉图之所以删诗,是出于教育的考虑.作为教材使用的诗在删改之后才能符合柏拉图教育城邦卫士的要求,而"诗的法规"其目的正在于保障这一要求的实现.于是,教育法规是一种保障,其本性在于确保教育以其价值取向塑造人性.  相似文献   

18.
"少陵诗卷作图经".杜甫身历战乱,饥寒交迫,辗转飘泊,老病孤舟,毕陈于诗.文章以杜甫后期遭遇、行踪与当时社会历史为背景,重点探究杜诗的诗题自传与杜诗中自传多方面的内容.应该说就杜诗本身研究其生平、思想与作品,是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20.
"教育"之本质与核心是"生命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生命教育"教学实务上常遭遇的两项障碍:第一是"言"与"意"的断裂问题;第二是因时空条件不同,而导致之生命经验难以传递之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使"生命教育"难以经由课堂讲说而完成."生命教育"之教学目标在于摄智归仁,学习方法在于穷智见德,也就是将价值理念纳入学习者的身心之中,以持守"心"之清明与贞定.作为通识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在于经典教育,以经典之活化、深化与内化,唤醒学生生命之主体性.从朱子读书法中,提出"亲切"与"敬"作为21世纪经典阅读的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