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荀子的和合思想包括"乐和"的教化功能与"和民"的政治策略,共同服务于社会和谐的政治目的。这种思想为构建大一统的社会提供了现实的思考和理论依据。汉代大儒董仲舒创造性地接受了荀子和合思想,并予以发展,为汉王朝统治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今天,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仍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3.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邹秀云 《考试周刊》2009,(47):217-218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还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的实践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认为礼主敬,乐主和,"礼乐"对社会教化和个体人格的完善有重要作用,并以"和"作为评判音乐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之"无为"的社会治理方式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智慧,其根本在于实现社会教化:一方面,"无为"之道要求为政之人循自然之道教化万民,维持其自然之性,保持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无为"之所以"无不为",乃是为政之人以其表率作用实现教化。老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启发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避免"追求显绩"的急功近利心态,具有"兼容并包"的呵护个性雅量,具备"辅助万物"的顺应自然智慧,练就"以己为教"的化民成俗境界。  相似文献   

6.
接受研究就是侧重于研究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意向性选择。董仲舒对荀子的逻辑思想意向性选择主要表现在"类推"的认识方法和"名实"思想两个方面,分别体现出两种接受方式:顺接受和逆接受。董仲舒这种接受取向受先秦哲学在汉代的转向以及董仲舒对"天"的哲学建构影响。本文从接受学视阈出发,厘析、考辨、梳理他们之间的学说承继关系,论述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创造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孔孟之道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从一个集大成的宽广视野拓展了对人性论的综合理解。董仲舒既重视人性的内在超越性,也强调不能忽视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性之自然维度。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善的成分,也有恶的可能,所以董仲舒特别重视社会教化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作用。作为董仲舒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注重社会道德教化并提出了“教化成性”的主张,同时,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一种批判的传承,强调“性待教而为善”,善性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成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将其转化成善性的实然状态,这对今天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并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代董仲舒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精神的核心内容,对国民的精神统治有近2000年的历史,所以,它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灵魂的。但是,现实社会中"三纲五常"的起点并不是董仲舒的理论诞生之时。通过对相关汉字偏旁部首的解读可以确定一个事实:在远古时代,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就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不平等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教化哲学是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秉承《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路径,董仲舒教化理论可分为天道教化、人性教化和王道教化三个不同的思想向度.天是董仲舒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主宰和最高权威,是社会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终极价值根源.在人性教化方面,董仲舒主要提出了"教化成性"说,它充分论证了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王道教化是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现实归宿,它集中体现了董仲舒的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平移集合的最基本性质,即集合的并,合的平移性,集合的基数的平移性,集合的有界性的平移性,极值性的平移性,可数集合的平移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油画写生中,观察、理解、表现是构成其艺术形式的最基本的方法与步骤,三的有机结合产生出作内心建构的精神主体,即美学意识的物化形态。观察体现为整体、全面、统一的观察方法——把握画面大的整体色调.形成一个内心的表象;辨别、思维的观察方法——寻找物体之间大的色调对比,发现其联系;能动的观察方法——能动地借鉴于艺术载体来思考所要表达的艺术语言。理解是画家心像的产生过程,既从客观现实性到主观创造性的精神建构,用创造性的理解力和思维方式来刻画对象,使之由自然客观物象上升为所要表达的精神主体。色彩的表现和个性的表现是画面的重要组合,把握不同的色彩感受,利用色彩的对比作用,采用突出自我的表现手法,寻找独立的艺术语言。观察、理解、表现在油画写生中的正确运用,相互浸溶,最终构成画家所要表达的精神主体,即呈示给观众的画面情感形式。  相似文献   

13.
自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使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断扩大,其发展势头极其迅猛。但从总体上来讲,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不同经济所有制关系分割等原因,其比重仍然相对过低,以致产生消费倾向降低,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结构断层,持续发展受阻;社会分层畸形,不稳定因素增加以及人力素质下降,科技创新乏力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理查德·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相对主义和后哲学文化论,建立的协同性实用主义,批判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符合论和真理观,肯定解释学的功能与教化作用,否定客观性、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实在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心灵与社会的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入世不仅给我市农业发展带来机遇,更使我市的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据此,我市农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是:首先发展优势、调整结构。粮、棉、油实行定单生产,扩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林果生产突出精品,肉、蛋、奶生产提高质量。其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加工深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快速引进、吸收、利用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6.
随着ERP、CRM、VoIP和视频等应用的发展,大型企业网络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设计一个稳定的、可扩展的、安全的和灵活的网络,必须从IP地址的规则,广域网的设计,路由协议的选择,操作系统的选择和网络安全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对“社会教育”一词来源的考证,梳理了人们对社会教育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揭示了社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剖析了社会教育的六个特征,即社会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方式的补偿性、社会教育领域的广阔性。在对社会教育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8.
光,在基督教教教义里面有着非常神圣的意义,其含义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同样,在浩若烟海的基督教美术作品中,光的含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光,既是上帝三个位格的象征,也是蜕变的象征、复活的象征、精神开启的象征,同时还是基督徒的象征,也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征。要清楚无误地赏析众多的基督教美术作品,就必须结合对《圣经》中教义的解读,逐一辨析其含义,才能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9.
李振涛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2):47-48,81
针对项目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在项目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材的编写、教学管理、课程名称、成绩的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设置项目的覆盖作用、项目排列的顺序要求、授课计划的制定原则,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使得项目课程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石鸥  石玉 《教育研究》2012,(4):92-97
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载体。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教科书具有教诲性、阅读的特殊性、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和文本实现的非连续性、读者的两极性及文本构建的标准性等特征。教科书的这些独特性质要求教科书建设要精选并编制教科书内容、提升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可教性、注重对课程标准的研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