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康熙四年"江村"唱和(亦称"三人唱和")是清初三大唱和之一,在顺康词坛具有重要地位。其"后期唱和"共存词103首,作者为社会中下层士人。他们在主题上进一步开拓,其浓郁的人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努力,推拥出直面人生的雄健词风。创作实践证明推动词风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社会中下层士人,"大有力者"往往顺应词坛潮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回心院》是辽代著名女作家萧观音当前可见的留世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常被视为词作品而收录于词集以及词论著作中。本文作者认为《回心院》是否为"词"尚可讨论,并围绕这一论题,辅以较为可信的证据,分别从是、否两个角度做出分析。作者认为《回心院》"是"词的主要理由为:有一定的谱式规律,符合词"要眇宜修"的特质,用韵符合词体习惯,曾被入乐演唱;认为它不是词的主要理由是:无定谱,多处不合格律。之后,经过分析和比较,作者在文中给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回心院》应该为"词"。  相似文献   

3.
要研究抽象的词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本文把汉语交际和一些作品中出现的"意义"一词进行替换,从语用角度对不同语言环境里"意义"一词进行研究,以此来发掘汉语词汇自身的语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北宋崇宁时期是词学发展新旧交替的时代,受党争影响,苏门词人遭遇坎坷,多受贬谪并相继离世。这样的遭遇对词人们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黄庭坚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创作了大量词作,其中,友朋唱和词显得尤为出众。在这些词中,黄庭坚表现了达观的心态和不屈的傲骨,风格清刚豪健,而艳情之词也一改往日流于浅俗之弊,显得清新婉丽。  相似文献   

5.
罗建玲 《考试周刊》2012,(40):22-23
歌唱艺术是指演唱者对属于一度创作的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演"和"唱"两部分内容,即运用歌声技巧和舞台表现力技巧体现作品的主题,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学习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许多声乐演员和正在学习声乐的学生更注重的是歌唱声音部分,在声音上精益求精,力求通过科学的演唱方法提高声音表现力和演唱水平,而不重视对歌唱艺术中舞台艺术表演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天问》屈原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中"顺欲成功,帝何刑焉"一句中的"顺欲"一词从古至今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本文在罗列各家说法的基础上,试图结合相关材料进行一一辨析,以期探究《天问》中"顺欲"一词在屈原笔下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7.
丁赟 《文教资料》2011,(25):12-13
周邦彦是宋代词坛之"集大成"者。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承张先、柳永、秦观,下开南宋一代词风。作品艺术形象丰富,语言精工典雅,特别继承并发展了词的铺叙手法,经过变化、充实,姿态万千,韵味无穷;重"骨"、"力",勾勒有致,是歌词创作中的一种颇为完善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8.
指示"不合乎理性或不恰当,与理智不相符"的"荒诞",在文学世界里揭示了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主题深受"残酷戏剧"的影响。在荒诞派作品中,主题、话语地位和"物"的地位等方面都显现了"残酷戏剧"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10.
宋代李清照的《漱玉词》四九首,其中提到"酒"的有二十一首;《李清照全集(》王步高、刘林辑汇评)收集六十五首词,其中写到"词"的作品有二十八首。作为一代女性词人,李清照不仅具有宋代文人士大夫"诗酒趁年华"的雅趣,而且其爱酒之深在女子中罕见。李清照的酒词,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本文试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作品,谈谈对其酒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顺治四年(丁亥),云间词人进行了一次唱和活动。最初有陈子龙、李雯、宋征璧、宋存标等人,后钱毂、宋征舆、宋思玉等人赓和。这次唱和词作结集为《唱和诗余》。从现存文献可以考证出李雯参加了这次唱和活动,至于没有相关词作存下,与他中途上京有关。这次唱和活动的主题是咏叹春天和闺情,词作表达上深于比兴,长于即事造境以寓心绪,云间词风比前期更为刚健。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诗文中是否用典及用典优劣各执一词,见仁见智,这是因为论者皆从各自立场和目的出发,对其进行较为率性的评论所致。实际上绝不应该硬说其好坏,而只能说,典故用得恰当适宜,就能丰富诗文表现力,增添烟水迷离之致,用得过滥过僻,则易流为陈词套话或晦涩难明。  相似文献   

13.
《西昆酬唱集》是真宗崇道时期馆阁诗人唱和所结之诗集.然而历代从道家、道教角度对此集的研究却是罕有其人.参与唱和的诗人大都参与了真宗崇道的活动,部分诗人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集中诗歌大量使用了道家、道教之典故与意象,使全集充满了神仙道术色彩.无论是诗人行为还是诗作内容,整部《西昆酬唱集》都与“道家、道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是一种追求缥缈、自然、清远、典雅的美学倾向。"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由来已久,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对"神韵说"的最终形成和系统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直至离世,一直带有明显的悲怨情怀,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消解他的悲怨之感,并时有创获;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柳宗元的悲剧命运、悲怨情怀及其消解方式促成了他的文字创作与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的后期海派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流变中,曾经以其艺术上的探索性和独特性为当时的文学创作吹来阵阵新风。后期海派小说在艺术倾向上描画精神之梦,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生的精神迷乱和寻梦之旅,反对侵略战争,又浮现出恋家爱国的民族意识。他们的小说创作承继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现代性追求,但又具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不同于前者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韦素园的诗文创作与时代思潮同步,表现了对社会文化现实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同时也抒写了个人的孤独与忧伤情绪,其真挚、简约、朴实的文笔,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表达方式及其散发出来的悲剧美感,显示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同源共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他们能够同构互补,而且都能直接指导文艺的创作实践。胡风的文艺思想直接哺育出了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成绩的七月文学流派,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更是成为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实践的行动指南,从这些文艺工作者中涌现出了不少大家、名家。  相似文献   

19.
总体来说元杂剧题材因循多于独创,这与元杂剧的现实境遇及存在方式有关,跟传统诗文相比较,市民消费和剧场演出是元杂剧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元杂剧这样一种独特的文艺类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市民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