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詹妮弗从梦中惊醒。她拍拍哥哥的小床,把他叫醒。"班吉!醒醒!吵死人了!""嗯,那是人们在庆贺新年呢!"班吉听了听,说道,"妈妈告诉过我们,新年的午夜,人们都要敲锣打鼓。"她裹着羽绒被下了床,把脑袋探出窗口。"哦,外边灯火通明——人们拿着油灯,提着灯笼……新年的夜晚多奇怪!"这时,有个声音在她耳边响起,把她吓了一跳,"对不起,我可以进屋待一会儿吗?这锣鼓声好可怕!"  相似文献   

2.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价值追求。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王艮作为一个平民哲学家,他强调"身本",把"身"看成是是天地万物之"本",即"身"是整个世界之"本";"身"是"家、国、天下"之"本","身"是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之"本"。他把"百姓日用"视为"道"的最高"标准",肯定平民百姓在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价值。他主张"生知"平等社会平等、贵贱平等,倡导人们享受一切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哲学大师和文化巨匠罗素把伦理牢牢建立在现实人性的基础上,认为现实的人性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把任何一种人性事实引向美好的人生。他要求人们对待现实人性的基本态度是尊重、满足和宽容。他倡导的基本伦理观是:人的一切伦理生活都应该有人性参数;应顺应自然人性,积极造就美好的人生;既要防止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好"的东西破坏人们的幸福,又要寻找以往人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带给人们幸福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美之永恒——浅议拉斐尔笔下的女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章云 《考试周刊》2010,(34):47-48
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美、崇尚美。在"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就知道把石子或兽牙磨圆润了佩带来装饰自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类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的表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可以说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当好一位保育员老师,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么简单。人们普遍倾向于把保育员与"打扫卫生,扫地抹凳"之类的工作联系起来。尽管现在这种认识有所改变,但‘保育员也是教师’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还是打着一个大大的"?"。  相似文献   

6.
举世闻名的"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正是在那场苹果与万有引力的较量中,万有引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赢"了,牛顿从中受启发而  相似文献   

7.
我们听到很多人把"说服"读为"shuìfú",也有很多人把它读为"shuōfú"。针对这一混乱现象,我们对"说服"一词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一些较权威的汉语辞书,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老师和部分大学生,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帮助人们更准确的把握这个词的读音。  相似文献   

8.
社科百味     
《甘肃教育》2008,(22):33-33
作家的由来 人们把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称为"作家"。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入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  相似文献   

9.
量词是名词的范畴化装置。"桩"具有"稳固"、"不易动"的内涵意义,此内涵意义与名词"义"、"事"的特征是吻合的。基于这一相似性,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可以把二者划入同一范畴,并把"桩"用作对"义"、"事"等名词进行范畴化的装置。近代汉语中,能与"桩"组配的名词非常之多,从"桩"的内涵意义出发,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摆在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教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代,中国传统节日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整合,节日中娱乐成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重阳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宋代重阳的种种节俗活动虽然是娱乐性的,但以重阳为题材的宋词创作,却充满了人生的焦灼与沉思,折射出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舞龙灯”之俗亦由来已久。休宁县山斗乡有着流传已久,且独具特色的“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其记载繁见于徽州的地方文献中。通过对当地青岭村村落概况及元宵节“板凳龙”习俗的研究,反映出中华汉民族地区的“龙”信仰在徽州地区的体现,折射出传统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深远影响,而这一民俗事象得以传承延续亦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最后,试图透过研究“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解读其背后徽州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被农民"、"老农民"、"超农民"三个方面清理了赵本山春晚小品与"农民"这一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纠葛。通过对赵本山春晚小品的历时性考察,认为赵本山选择表演现在这样为人熟知的"农民"形象,是一个多方合力的结果;他持续多年以"老农民"形象示人,这种角色的稳定性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春晚的审查筛选机制助长了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固定化,限制了赵本山艺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同仁“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土族人民祭祀二郎神等神灵的盛大仪式活动。通过对尕队、浪加、保安下庄、郭麻日四地的“六月会”的综合分析,发现“六月会”不仅是一项民间信仰活动,也是一场秩序的展演活动。本文将着重分析隐藏在“六月会”参与秩序之后的那些民众生活秩序,并揭示“六月会”及其秩序所起到的增强民众心理认同和规范、教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就其传说来看,“穿天节”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神秘与浪漫的文化遗风;而其节日的时间和活动形式,则表达了古襄阳人民祈求新年平安如意,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穿天节”的发生地——万山,积淀了襄阳深厚的文化意蕴。襄阳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反映了先民们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憧憬,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增无减。这也正是“穿天节”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结合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徐中玉先生主编《大学语文》第九版从导言与主题、出处与注释、编写背景的转换以及国文还是市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商讨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橘子寄托的文化意义极其丰富:它既是高洁人格、伦理亲情的象征,更是富贵吉祥、团圆美满的期盼。在中国南方的过年习俗中,"橘"这一"吉祥树",越来越扮演着"春节树"这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散出经久弥新、无可抵挡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南京“彭宇案”已经落幕,由此引发的社会公众对“该不该搀扶跌倒老人”的争议话题却愈演愈烈。漠视或不敢搀扶跌倒老人致使“敬老”这种传统美德陷入莫名的尴尬,严重制约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从立法角度探讨政府如何扶持帮助“扶老”走出道德困境,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拉祜族居住在高寒山区,对火的依赖性特别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要过火把节,拉祜语称"阿个独尼"。火把节是拉祜族模仿太阳祈求丰产的行为;是拉祜族消除导致疾病和死亡,威胁一切生物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有害因素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节庆、旅游节庆和节庆旅游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节庆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国内学者在定义旅游节庆时,多借鉴西方定义,将其定义为事件,即直译“event”,但通过仔细研究英语和汉语字典相关解释发现在中文里能准确、真实表达“event”的只有“活动”。对于节庆的分类,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划分,但总有部分节庆未被包含或准确归类,而以节庆起源为依据的分类,可以很好地囊括所有的节庆类型。节庆旅游和旅游节庆是两个长期纠缠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节庆旅游是围绕旅游节庆,向其前后延伸的完整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