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层出不穷,但究其本质,自由是贯穿人性始终的。教育作为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对于发展人性、培养新一代的个性彰显、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新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育应该具有包容性,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和需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自由——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形成开放式的、人性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张家 《大学教育科学》2008,4(4):110-112
世界各国大学的发展历史已经证实,自由与独立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我们对大学的自由却仍然有诸多误读。大学的自由与独立首先是国家的需要,这一点是否为政府所意识到,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中国高等教育整体上能否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然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却有着与他迥然不同的性格。一个是嗜钱如命,为攫取金钱无所不为;一个却视钱如土,无私地奉献社会。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欧也妮的纯洁美好。  相似文献   

4.
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然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却有着与他迥然不同的性格。一个是嗜钱如命,为攫取金钱无所不为;一个却视钱如土,无私地奉献社会。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欧也妮的纯洁美好。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使其能够全面、自由和主动地发展,以个体的自我改造为基点进入公共生活场域去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性的回归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以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业,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博爱的精神为务.教育回归自由人性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格平等”的伦理原则,以及建构“和而不同”的公共精神.以自由个性的培养来实现共生世界的创造,是教育回归自由人性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6.
阎真的小说《曾在天涯》成功塑造了高力伟这一新时期留学海外的知识者形象,在百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高力伟在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深层叙事是高力伟文化身份的焦虑,而身份的焦虑则与他东方式的自我意识有关。高力伟形象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7.
论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立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思考,重点放在其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上。她通过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维护和张扬了女性的独立人格。这既是丁玲自身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丁玲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象解读。对于中国女性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获得与高扬,以及人性的解放、提升与完善,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崇尚人性的解放,主张真正实现人性的自由。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不应只基于治国方略的意义层面上,更不应该只是从狭义的管理角度来理解,应该从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的角度出发,建立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权利文化、民主法制和人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贾宝玉是一个自由放任,不走封建统治者所要求的仕途经济老路的逆子。在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贾宝玉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乃至压迫,同时也出现了促进其人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双方力量的对抗,让宝玉步入绝望,最终他以出家坚守了自由人性,找到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性理论成为科学。人性复归是人对自己人性的把握和占有,是人类解放与自由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关系是制约人性复归的客观现实环境,劳动异化的消除是人性复归的必要条件,利益对抗的消失是人性复归的根本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人性复归的根本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1.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性在文学中的自发反映。在具体论述中,陈文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未能摆脱抽象人性观的影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缺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自觉性、能动性是人性的重要内涵,人性与动物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曾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和哲学、美学角度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的封建教权、宗教幽灵在文艺复兴之初还在作怪。人文主义艺术家以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以人权反对神权,追求个性的自由、理性的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创作的共同特点。艺术家们从人间生活出发,创作出美的艺术作品,让人们领悟到真正的“天堂”不是在天国,而是在人间。尽管他们大多是借宗教题材来表现,但实际上是与现实生活分不开的,真实的世界和活人的个性是艺术家们描绘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宗教、历史及个人等方面论述了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阐述了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并简述了其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爱伦·坡的《黑猫》进行分析,探讨黑猫形象所揭示的人性特征。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与黑猫的形象相互渗透,反映了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黑猫的形象又如明镜。照射出人性的复杂。人性中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应努力寻求自身、现实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平衡,避免一味地诉诸外物,否则,将导致人性的扭曲和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5.
论人性放逐与超越的美学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中追求自由反对束缚体现了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这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符号系统所要共同表达的普世性价值和终极关怀。人性自由强调生命本质力量的内在放逐与超越,从而形成一种还原人类自然天禀与原初真实,始终保留超越物质生存而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生命美感与质感,呈现人类内在的、自由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它是本体价值的而非实践理性的自由,即美学自由主义,而非权利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6.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许多领土被西方殖民者强行割让、侵占。中国渐渐丧失了国家的许多独立权。《民报》学人在了解国际法后,主张运用国际法,和平地收回国家独立权,从而实现国家自由。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因为国际法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18.
戴炳丽 《文教资料》2007,(15):96-98
本文以当代作家都粱的长篇小说《血色浪漫》的主人公“钟跃民”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与阐述这个形象身上所代表的自由精神已经在那个时代超越了政治概念的范畴,开始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钟跃民”形象的特立独行的生存状态的表述,进一步探寻和剖析这一形象的过程重于结果的自由之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从保守主义人学思想出发,揭示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保守主义人性论主张进行梳理、归纳,结果发现,保守主义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对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人性论主张,即人性是人的一种潜能,人的境况是决定人的行为善恶的条件;人性是不变的,人作为具体的社会存在是不完善的;人性人人平等,且现实表现是多样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依照保守主义的人学思想,论文对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作理论推演的结论是,教育者不应将人的品行视为实体性的本性使然,并充分重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性尊严的意义;教育改变不了人性,更不能使人至善;我们不应将教育结果平等作为教育正义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教育应通过保守和创发自由,使人获得人性自由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西方大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为主线,考察历史进程中的大学独立自由状态.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不可能也从未获得过完全的独立自由,大学的独立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受控制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本土化必要性与可能性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