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陈朝勇 《文教资料》2006,(10):147-148
中国社会一直重视伦理,这使得当今的中国人在潜意识中承继了这种传统。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如果某一犯罪行为能够被社会伦理所容忍,在适用刑罚时,我们应当承认刑罚伦理性,在刑罚与伦理博弈中,把公认的伦理因素作为刑罚的思量因素,避免刑事司法的实践引起社会过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2.
刑罚轻缓化是指国家适用于刑事立法、司法和行刑等整个刑罚运作过程的,旨在从整体上降低刑罚的残酷性和严厉性,并倡导尽可能以较轻的刑罚来惩罚和控制犯罪的刑事政策。西方的刑罚轻缓化运动大致经历了大幅度降低刑罚的残酷性和严厉性、对刑罚过度轻缓化的适当纠正以及"轻轻重重"两极化刑事政策的形成三个阶段。我国的刑罚轻缓化改革应当重点理顺以下几类关系:刑罚轻缓化程度与当前具体国情的相互适应关系;刑罚轻缓程度与我国刑法调整范围的协调统一关系;刑罚轻缓化与刑罚结构合理性的互动共存关系;刑罚轻缓化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并行不悖关系。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基因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福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关于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在社会引发广泛讨论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例,针对基因研究过程中严重损害社会安全和秩序的行为,我国法律中并没有相应规定。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类似事件都有相应对策并在基因科技发展原则性与禁止性规则的综合作用下设置相关刑法责任制度,目的是为减少基因技术的社会负面效应和伦理的缺失。在我国刑事立法体系中,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构建基因技术犯罪。  相似文献   

4.
刑罚目的犹如国家刑事活动的“中枢神经”,在刑法中明确确定科学的刑罚目的已成为刑事立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刑罚目的的理论研究,探讨符合我国实际的刑罚目的,从而为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对于推进国家法制化进程具有必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概念和特征的论述已经蕴涵犯罪本质多元论的思想。在刑事立法领域,犯罪的本质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前者是犯罪的社会属性,后者是犯罪的制裁属性。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的本质是刑事违法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是犯罪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复权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消灭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然而我国刑事立法当中鲜有提及,刑事司法亦未有规定。鉴于复权制度在激励犯人自我改造、实现再社会化以及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等方面所起的卓越作用,我国刑法应当引入复权制度,以期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严格的、完整的保安处分制度。屡屡发生的个案一再地提示人们对保安处分制度的缺失进行反省。其是一项补充刑罚适用的社会防卫性处分。2011年5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实现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刑事立法化。我国接下来是不是应当及时酝酿保安处分制度的刑事立法化了呢?  相似文献   

8.
缓刑作为对犯罪人在惩罚的前提下宽大处理的一种刑罚制度,假释作为一种附条件提前释放的刑罚执行制度和社区矫正制度,两者都集中体现了刑罚人道、刑罚经济、刑罚个别化和刑罚社会化等现代刑罚思想,现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刑事立法所采纳.加强对我国缓刑与假释制度的研究与探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结合世界各国有关刑事立法,分析了中外缓刑和假释制度的异同,以期与关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缓刑和假释制度的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9.
李迪 《成人教育》2013,(9):71-73
教育管理需要用伦理来进行规范,从而带有鲜明的伦理性特征。要提高我国的教育管理水平,拓宽并完善教育管理研究的领域,就势必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教育管理的本质和内涵,从教育管理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入手,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管理中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和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分析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中伦理缺失的原因,寻求完善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途径,进而明确重新建立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虹  刘涛 《学周刊C版》2013,(4):10-11
随着新刑法的实施,渎职罪刑事立法表现出来的不足越来越明显,突出地反映在渎职罪罪过形式有失妥当、"徇私"犯罪刑罚种类单一、渎职犯罪刑罚态度前后混乱。因此,渎职罪罪过形式明晰化、徇私犯罪刑罚种类多样化、罪刑处断协调化,是我国现行渎职罪刑事立法完善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立法就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规定尚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极为不利。为避免这一弱势群体之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必须以人权保障为视角,重新审视及构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从而使之更为科学、合理,更有利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2.
证人证言是司法实践中最常用的证据之一,它对于案件的查明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证人出庭作证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刑事证据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早已确立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但是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证人不愿作证、不敢作证或不愿、不敢出庭作证的现象十分突出,从而使这种最常用的证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务之急,我们应尽快地完善有关法律,建立证人权利保障制度,从而尽可能地让证人出庭作证。  相似文献   

13.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也是各国刑事立法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作为正当防卫的可采证据,已广泛运用在西方的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也遭到该理论的冲击。我们应将“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专家证言引入正当防卫的可采证据,以体现司法公正和对受虐者人身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典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罪刑法定原则,刑事立法的现实与这一原则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差距,直接影响了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必须在适用刑法典的过程中运用立法解释和刑事司法解释的方式补救,才能消除这种影响,最大限度地体现罪刑法定原则,更加充分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推进我国新时期“三个文明”的建设,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开创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旅游伦理问题伴随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显,经济繁荣的背后是伦理约束的乏力,而法律的约束成本代价又极高。因此,正视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而探寻出旅游伦理建设的相应途径是当前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取保候审制度的实施问题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保候审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强制措施,具有预防性和权利保障性的双重属性。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制度的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适用条件、监督审查、法律救济等,所以有必要进一步从立法和体制等方面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完善,以促进我国的诉讼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这是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也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其保护的潮流相适应。教育权平等性保护必须在立法、民事和行政诉讼及宪法诉讼上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对提起公诉权制约机制作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由于立法规定过于原则,以及司法实践中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有限的稍约权也难以落实。我们试图从我国的社会现状出发。借鉴国外公诉权制约机制的优点,分析我国制约机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提起公诉权制约机制的构想,希望对我国刑事公诉制度的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