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广州体育学院98级体教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州体育学院98级体教专业学生在教学实习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体育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反映出本院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有待于不断的完善、改进和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本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及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反馈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部分访问调查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实习所在中学的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实习生在实习教学中表现出综合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但语言表达和字表达能力较差;田径与篮球是教学中最主要的运动项目;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能力、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的目的;目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是一专多能的全面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九五级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教学与训练中的经验、体会, 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非典时期我院2000级学生校内实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非典时期组织校内实习非常必要,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体院学生实习更健康、更有创造性地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本能力的信息反馈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实习的基本能力是学生实习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从新形势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出发点,对广州体院体育教育专业01级的教育实习基本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以寻找教育实习出现的不足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我院教育实习的质量提高和教学监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体育系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北京体育师范学生教育实习的机会对传统系统加加实习的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了专门调查,了解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掌握及灵活动用知识的状况,为我院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河北师大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1997级、 1999级、 2 0 0 0级学生 ,进行体操必修课分组实习教学实验。结果证明 ,分组实习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体操技术课教学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育专业游泳专修课程教学实习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育实习是体育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体育人才的主要环节,游泳专修课程教学实习作为我院游泳专修学生教育实习的补充,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游泳教学组织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准确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天津、沈阳两体院92级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他们对室内理论课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而提出在传统的运动心理学教学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对其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能起到潜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体育系工作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育师范生进行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加强角色观念和角色意识的培养,进行正确的角色转换,是顺利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前提条件,阐述了搞好角色调度不断地进行角色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体育师范生多种角色的功能、使之尽快适应由学生到教师,由接受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换,这对圆满完成教育实习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依据近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对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其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体育教师,以教学实践、竞赛实践和社会实践为核心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已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高职院校构建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研究及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京市18个区县小学随班就读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能够保证跟班上体育课,但是教学中还有许多实际困难。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成绩评价等方面,教师能够考虑照顾随读生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但是多数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采取一些辅助的方法,没有实施个别教学计划。城区与郊区的体育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策略没有差异,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方面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生涯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生涯教育的概念引入,提出可结合两者之所长,将生涯体育教育融入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探讨生涯体育教学的实现方式,分析阻碍生涯体育在教学中应用的因素,提出在生涯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供运用的诸多举措,包括:用生涯体育来转变传统体育观、转变教师教学中的绝对主体角色及运用生涯体育的理念合理配置体育课程等。研究表明学校的生涯体育教育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协助个人体育能力终生发展、适应未来环境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教与学要立足于实际和实践,学用结合。高职教育在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时应充分借鉴这一思想,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和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分类,选取美国北部、南部、中西部和西部4个区域有代表性的4所地方本科院校,从通识教育课程、体育学科基础课程、体育教育理论课程、体育教育实践课程4类课程设置分析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认为,美国地方本科院校注重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运动技术课程较少,强调学生学会项目教学;强调教学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彰显多元文化特色,注重价值观培养。对我国亦有借鉴价值,提出,要重视体育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建设,调整运动技术课程的侧重点,细化体育教育教学类课程,关注课程的地域和多元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重构体育教学原则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通过文献资料法的研究,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原则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生主体性、身心全面发展、技能教学为上、兴趣先导、实践强化、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全面效益等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原则,并对这些原则提出的依据和贯彻的要求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以考察新任体育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反思能力的变化与发展为研究目的,选取杭州市拱墅区2所小学的体育教研组为例,分别实施2轮课例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4名新任体育教师在2轮课例研究中的反思水平和反思内容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与探究。研究结果发现:1)伴随课例研究的实施,新任体育教师的反思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从倾向于使用教育学的术语对事件进行简单描述、转向开始应用教育规律或者理论对教学事件进行解释。2)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的反思内容逐渐多样化,特别是针对学生表现的相关反思增加。研究表明,课例研究对于新任体育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反映出课例研究应用于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身体素质班的特征分析及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许多院校在专项课的开设中是以身体素质的水平来进行选项分班的 ,身体素质不合格者要进入身体素质班。为了搞好这素质班的教学工作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 ,将素质班学生分为三种类型 :体育认识类差生、身体形态类差生、身全素质类差生 ,并归纳出了素质班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提出了教学对策、总结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