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国芳 《中国出版》2022,(S1):81-84
《多年蚁后》是一本叙事巧妙、充满哲思奇想的童话,讲述了一个名叫童童的男孩,偶然间与蚁后成为朋友,获得抗拒孤独的力量,内心逐渐强大的暖心故事。作为当代文学名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孙惠芬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本书于2021年7月上市,第二个月便入选“中国好书”榜单。“我做梦也梦不到会写一部童话。”孙惠芬在创作手记中如是感慨。熟悉孙惠芬的人都知道,她从来写不了命题作文。她自称是很笨的写作者,创作这件事如同生命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我从1994年7月开始写稿,至今已有百余篇稿件被各级报刊台采用.我初写稿时,总以为稿写得越多,刊登的就越多.于是,几  相似文献   

3.
一项调查了近2000名青年人的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每天花费时间超过121分钟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大约是用时少于30分钟人群的两倍.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越多,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的时间就越少.  相似文献   

4.
吴静 《新闻世界》2005,(3):17-20
第一次见到张越,是在半边天栏目的机房里,她正在修改将要播出的节目。她的坐姿非常豪迈,一只脚高高地翘起来搭在桌子上。问张越的第一个问题是她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高兴或是悲伤的事情,张越笑笑,停顿几秒后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新闻和故事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星,所以没多少大家爱听的故事,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记。大学学中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东西,毕业理所当然就被分去当了老师,开始不愿意当,不过后来当上了,感觉也不错,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给电视台写剧本,慢慢又开始做上了主持人,基本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由野村美月主笔竹冈美穗担纲插画的轻小说《文学少女》2006年在日本发行,随即便大受好评,获得了2009年读者票选的年度轻小说大奖,目前主系列全八卷已经完结.看似平凡的高二女生天野远子拥有一个惊人的特异功能——吃书,一方面吃书赖以为生,同时通过吃书来欣赏文学作品又是她最大的爱好,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少女”.主角虽是学姐,但叙述者却是一入高中就被怪学姐拉入文学社天天替学姐写“点心”的倒霉学弟井上心叶.故事就在学姐和学弟之间展开.  相似文献   

6.
稍稍认识几个英文的人都会起疑,first 这样的小词儿也要赵萝蕤这样的大教授来说吗?当然。这里有故事。1989年5月采访这位号称“带傻博士的穷教授——又穷又傻的人”时,她十二分遗憾地告诉我,她三十年代与其夫、新月诗人陈梦家一同写新诗,跻身诗坛(一些诗在八十年代又重新发表)。冠之诗人称号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她说她不算诗人。因为她苦心沥血而成的几百首诗稿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她是准备数十年磨一剑,一次推出这些诗真正摘取诗人桂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13,(11):36-38
我不要我的人生,再错过这美好 本书是吴淡如写给都市女性的私房书,谈美食,论时光,说爱情,聊梦想。吴淡如亲历威尼斯、南极、巴黎、丹麦等地,将自己的各种经历、感悟写出来与读者分享。在路上,她享受了孤独与美好、旁听了故事与经历、锻炼了自我毅力、品尝了人间美味……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次纸上的聚集,呈现她的立场、态度、情绪和故事.她在荣获"年度时尚女性大奖"时说过:"寻找内心的光亮."她被时代的聚光灯照亮,也被自身的光芒所点亮.  相似文献   

9.
《纽约客》始创于1925年,是代表美国杂志最高品牌的人文刊物之一。她历经风风雨雨,始终保持长盛不衰。在其创刊80周年之际,《纽约客》已出版4109期,在美国国家杂志奖40年的历史中,共获得44个奖项。如此殊荣,没有任何一个美国杂志能够望其项背;100万以上的发行量,也让我国的文学期刊羡慕不已。作为美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纽约客》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拥有着精准的定位、卓越的追求和独特的风格。她早已成为美国人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纽约乃至美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  相似文献   

10.
王晓珍 《青年记者》2017,(21):72-73
人类从孩提时代起就对故事如饥似渴,因为故事是一种最容易被人类大脑接受的信息组织形态,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作家陈忠实在给一家少儿期刊写评论时提出“谁有故事谁即胜出”.李希光教授说过:“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写出好故事,首先要找到好故事.《齐鲁少年》从2007年至今,一直摸索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笔者参与了每一期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就如何找到好故事,怎样写出好故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您是什么时候发表处女作的?那时有多大年龄? 我现在以写小说为职业,第一篇正式小说,是1956年11月发表的短篇《喜鹊登枝》。然而,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演唱、诗歌,故事和新闻报道等开始的。这方面的手稿被变成铅字的,应该算我的真正的“处女作”。我写的第一篇故事,题名《姐姐进步了》,刊于1950年10月的《河北青年报》上。那年我18岁,在区委搞青年团工作。有一次我请假回乡探亲,途经姐姐家的那个村,就顺路去看她。在家里扑了个空,跑到地里才见她正跟男人们一块干重体力活计。这情景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  相似文献   

12.
杨贵妃和她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女人在今天最有名气、故事最多的是谁?近一点的可算慈禧太后,她把清朝后期的政局大大折腾了一番,只是形象太欠美妙,只配和宦官李莲英之流相提并论。古一点西汉的王昭君也曾风光过,可惜曹禺先生写的戏里把她说成是汉族与匈奴之间的友好使者,一副政治面孔叫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唐朝的武则天,神通广大做上女皇帝,但在郭沫若院长的剧本《武则天》里她的形象高大得过了头,加上被江青一利用,平民老百姓除顶礼膜拜外何敢赞一词。还是她的孙儿媳妇——唐玄宗李隆基的杨贵妃,在老百姓心目中始终是个大美人,对她既不敬,也不恨,高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0年志愿者行动辽宁培训点的活动过程中,西北大学的杨玉麟教授在讲课中提到了山西省的几位基层图书馆馆长,他一个大男人竟然在讲堂上当众热泪盈眶,这让我十分震撼,下来就请他去帮我约稿,具体讲讲这些让他感动到流泪的馆长的故事。志愿者行动结束后,我很快就收到了杨玉麟教授发来的稿件,看过稿件后我好长时间都无法走出一种情绪,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有一份沉重。第一位主角——杨尤珍馆长,我随着朴实的文字跟着她的故事走,原以为又是是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故事——艰难到难以为继的图书馆,一个馆长带领他/她的伙伴们执着地前行,只是为了让一个被叫做图书馆的地方能够存续,能够变得好一点,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图书馆正在一点一点变好,尤其是新的图书馆大楼即将封顶的时候,杨尤珍馆长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不想用唏嘘不已来轻飘飘地面对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我唯一想做的就是让这个馆长留下来,为将来书写的历史留下一个馆长的身影。杨尤珍馆长用生命换来的并不是这个事业的发展,相反,她倾注心血的大楼被侵占,图书馆迅速衰败下去。直到另一位女馆长李芳凌的到来。这仍然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却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图书馆故事。最让人震撼...  相似文献   

14.
这个女人,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一生都在追求,她走了很多路,爱过许多人,也被许多人爱过,最终一个人在挣扎与孤独中穷困潦倒。她有才气,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用痛苦的生命,创造了文学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却在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如流星般陨落。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老年人中或许还有人会记得:本世纪30年代,有个30多岁的外国女人,怀里抱只长臂猿出没于霞飞路福开森路(现淮海中路武康路)一带;或许也有人在南京路的著名粤菜馆——新雅酒家的文人墨客谈天说地席间,见到在慷慨作东的幽默杂志《论语》的出版人邵询美座分有她的身影。她,就是当时美国《纽约客》杂志社(NewYorker)特派中国的通讯记者项美丽——EmilyHahn艾米莉·哈恩),爱称密娘(Mickey),项美丽是我父亲邵询美为她取的中国名字。密姬这个人自幼小起就深深印在了我心里,某年的春节期间,我在络绎不绝的来客中间第一次见到…  相似文献   

16.
认识梁思萃,缘于她与我公公同为北京大学南北社成员.前些年,在北京的南北社成员每年春节相聚时,我陪在一侧,为长辈们端茶递水,听他们忆旧,梁思萃的故事就印在我的脑海中了.我仰慕她追求光明的人生,去年曾带着北京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上门做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录制工作.这使我又一次有了要写她的冲动.  相似文献   

17.
2月29日是"国际罕见病日",中国有涉及近两万个家庭的30种罕见病患者,通过自发组织,互助"取暖"。而定义罕见病的官方标准尚未确立,由于缺乏认识,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可能被漏诊和误诊琳琳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当她的脸被氧气面罩整个扣上时,她立刻进入了一个孤独而恐怖的世界。在那之前,她反复发作的胸闷、胸痛、气短症状,被诊断为"气胸",大夫说,这病通过外科手术就可以治  相似文献   

18.
姚燚 《出版广角》2015,(3):72-73
三十多年来,比蒂始终围绕着代表社会的中坚力量,写"打扮入时,无处可去"的城市人的故事,写城市生活中挥之不去的疏离和不定。多年前,还在读英语文学专业的时候,我偶然读到了安·比蒂的几篇短篇小说。那时论文题目难产中,一切都飘着。《科罗拉多》里辍学的艺术家跟随着女朋友无谓地奔走全国,希望找到未来,最终却想不起来自己身处何处,感触颇深。2010年,《〈纽约客〉故事集》在美国出版,该书收入了比蒂从1974年到2006年在  相似文献   

19.
在人们通常的心目中或意识里,新闻报道和故事完全是两回事.其实,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换句话说,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  相似文献   

20.
冯越 《今传媒》2003,(6):33
随着假新闻不断被揭露,在严格打压的声势下,某些报刊上又出现了一类假新闻的变种,我姑且将其命名为“疑似假新闻”。它写了很生动的故事,但故事中到底是何人何事,一概如云如雾一样模模糊糊,不可捉摸;故事之离奇令人咋舌,超出人们的正常想象,根本不可相信!而要细考此新闻到底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何故,从文字中却又没留下一点儿可以查考的线索。你说它假,你没有根据——难道你有精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