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谱类图书也应运而生并在数量上有繁荣之势。笔者在编辑加工食谱类书稿时,感觉到这类书稿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食谱类书稿文词欠佳,编辑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把好书稿的质量关。1.提高食谱类书稿的可读性。食谱类书稿的作者大部出自厨师之手,这些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有高超的掌勺技术,烹饪技术很高,但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文字功底不深,可以说,由厨师创作出来的食谱类书稿只是一些不成熟的半成品,而编辑是食谱类书稿的二度作者,要使不成熟的半成品变为成品,为…  相似文献   

2.
目前,作者来稿大多是由Word排的电子书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书编辑能利用电子书稿的特点,并结合其出错规律,在正式编辑加工之前,针对书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先在计算机上对电子书稿进行"粗"加工,会大大提高图书编辑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编辑无论是审读加工传统纸质书稿,还是在电脑屏幕上看“稿”(视频)或听“稿”(音频),都会遇到科学性、政治性方面的把关问题,其中的政治把关无疑是编辑的重要职责。当然,政治把关并非我国编辑人员的“专利”。外国包括欧美国家的新闻出版界早就有“把关人”之说。面对书稿中潜藏的政治问题和质量风险,我们的编辑如果只靠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来积累经验和教训,就未免代价太大。而根据已有的政治知识和审读经验,事先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确保稿件内容质量,应是编辑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4.
谈谈医学书稿语言文字的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有声 《中国编辑》2006,(5):47-48,49
我在编辑工作实践中体会列,即便是学术专著也会因语句小通、错字连篇而大为失色,甚至引起学术界的不满。我也经常听到一些学术上造诣较深的专家、教授这样说:“这部书稿的专业水平、科学性方面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语言文字水平就难说了,全靠编辑同志修改润色了。”这话说得实在,反映了对编辑的期望和信任。而对于编辑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书稿,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加工,因此语言文字加工的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积累的编辑经验,具体谈谈医学书稿中语言文字的编辑加工问题。  相似文献   

5.
廖肇源 《出版参考》2021,(1):80-82,61
本文基于作者在编辑加工和编校质量检查实践中积累的生动、丰富的案例,总结了一套与知识和规范无关,与书稿具体学科内容也无关的编辑加工通用技术,即在"书稿自洽"的思想理念和"敏感多疑"的心理状态下,运用"瞻前顾后,以稿审稿"的技术手段,培养编辑加工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书稿的“三审制”,是出版社编辑人员熟知的项制度.从50年代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关于“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审制”以来,一直为出版界所重视,并坚持至今,实践证明,出版社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为配合策划编辑制的实行,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6年3月成立了编辑加工中心.编辑加工中心的社内编辑除了要承担一定数量的审稿加工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稿件管理工作.通过梳理工作流程,结合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应当抓住以下4个关键环节,做好稿件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书稿质量.  相似文献   

8.
所谓审编合一,是未经三级审稿决定书稿是否采用就进行编辑加工,把加工整理环节中对书稿的审读作为审稿环节中决定书稿是否采用的审读;把加工整理过程中处理书稿的记录作为审稿后对书稿全面评价的意见,并以此作为书稿是否采用的依据。当前,在一些出版社,三级审稿制没有很好地执行,不少编辑人员为追求速度、追逐利润而搞“审编合一”,这是导致图书质量严重滑坡的重要原因。一、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不能混淆的两个重要环节按编辑学理论,审稿和编辑加工是两个独立的工作环节,两者是不可混淆的。从任务看,审稿的任务是从出版专业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王炜 《现代出版》2015,(2):42-43
近年来,出版业新编辑越发成为出版业的生力军,但新编辑因图书编辑质量问题而受到处罚的案例也屡见报端。新编辑如何尽快熟悉并熟练掌握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提高图书质量?笔者认为新编辑需要掌握编辑加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三大纪律纪律之一:把好书稿的政治关必须留意并消除政治性错误。如,"马来西亚、台湾等地",须将"台湾"改为"中国台湾";中国地图须加上钓鱼岛、南沙群岛,且颜色与中国大陆颜色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论编辑加工的意义韩晓明编辑加工是审稿后、发稿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使稿件臻于完善─—达到“齐、清、定”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如果说审稿是从大处着眼,主要是鉴别选择稿件,坚持书稿质量的根本环节的话,那么编辑加工则是解决那些比较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包括:(...  相似文献   

11.
1引言对于决定采用的稿件,书稿初审编辑在发稿前通常要对书稿进行各项编辑加工工作。这些工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对书稿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等的审查;第二类是对书稿语句、标点等语法行文方面的修饰修改;第三类则是对书稿体例、格式上的加工整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最后一类整理工作,即图书编辑如何完整、有序、高效地整理书稿。  相似文献   

12.
吴琍华 《出版科学》1999,(4):26-26,45
审读加工书稿,是编辑的基本工作。编辑必须通过审读书稿、才能确定书稿有无同题.有什么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对书稿进行加工整理。  相似文献   

13.
结合编辑加工实例,探讨了比对验证、分析验证、计算验证、推导验证、操作验证等验证方法在编辑加工中的应用.实践表明,验证是一种很有用的编辑加工方法,通过验证可以发现书稿中存在的表层差错及潜在问题,对于提高书稿的内容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姣 《出版参考》2021,(4):84-87
编辑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架构师,在书稿加工工作中承担着选择、把关、优化、凝练和提升的关键作用.编辑高质量的加工能够使书稿的主题更加突出,观点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完善,语言文字更加通达,逻辑更加严谨,材料更加准确,体例、结构更加规范.如何做好编辑加工,文章从把握好大的层次结构关系,逐字逐句精读消灭差错,保持怀疑的精神和多问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探索,浅谈如何做好图书编辑加工工作,以期提升图书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出版界出现一种倾向:重策划。轻加工,编辑加工普遍粗放。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将这种倾向称之为“编辑职责后移”。改正原稿中的各种差错.本是编辑的基本职责,现在由于重策划、轻加工,编辑加工粗放。甚至放弃加工.导致编辑发排的书稿错误百出。把本应由编辑负责处理的原稿差错推给了校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美国出版界,图书的编辑方式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大出版社中,组稿编辑(acquisition editor)忙于开发适销对路的选题,寻找畅销书作者以及选购书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需要耐心细致的文稿审读加工工作,出版社也要求文稿经纪人提供经营深加工,最好是可直接投入生产的书稿,为解决出书越来越多而社内编辑精简的矛盾,自由编辑现象应运而生,一支数量庞大的自由编辑大军,很好地解决了书稿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遵循名词术语统一、上下文意统一、图表文内容统一等是书稿审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编辑加工质量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然而,在实际的书稿编辑加工工作中,并不能教条性地理解"统一性"的要求。拿着"统一性"这个令牌生搬硬套,思维僵化,反而容易歪曲原意、弄巧成拙。"统一性"和"灵活性"是一对矛盾体,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实事求是,恰当地发挥书稿编辑加工的"灵活性",才能使图书内容质量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8.
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加工与一般图书的编辑加工相比,有着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文以核科技类图书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为例,就诸如书稿总体框架、书稿内容的审查、概念准确性、图表质量等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按《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但在实际校对书籍稿件的过程中,须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如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杜绝疏漏大错,起到提高书籍出版质量的作用。一、要协助编辑把好书稿质量关。按常规讲,中级职称以上的编辑审读和加工整理书稿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各出版社也正是依靠这些“台柱”,形成每个出版社独具特色的出书体系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编出的任何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在校对书稿时,校对人员应从把好出书质量关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高度出发,严格审校。只有这样,才能挑出书稿中的毛  相似文献   

20.
编辑加工是一门技术。它是编辑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通过消灭差错、核对引文、统一体例、确定标题等技术手段的处理,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水平和可读性。对于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来说,编辑加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以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创意再造的过程。在编辑加工外版书稿时,编辑不仅要进行技术处理,还要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