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虽然短暂,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却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省略号”式结课、“感叹号”式结课、“问号”式结课,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余音绕梁久不绝”.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出思维训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学情为“基础”、以练习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生要主动去探究知识,找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来引领教师的教学,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活力”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以逐步从课堂氛围、内容等方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理念,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再创造”.注重生活应用体验,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5.
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主人的前提,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成败,而学生这种意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理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是现代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追求形式而重在落实“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来学习数学”,是深化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一定要与学生的主动性联系,教师活动要以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的目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树立为学而教,有利于学生学的“学生观”.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数学问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其实是教师与学生数学语言的交流,从心理学角度上看,教师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提出问题,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题不要平铺直叙,注意语言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有效引导”的激情共舞.  相似文献   

9.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论述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即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本文从创设生活化情境、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参与生活实践等方面论述如何创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旨在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重分数轻能力、重教育轻学习、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学习趋于“功利化”;受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不到位.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引入问题导思法的目的就是教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深入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技能,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精练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识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把“精讲”与“精练”结合起来,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一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拉开序幕.在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趣的导入呢?本文谈谈笔者的看法: 1.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和呈现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因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花果山猴王给小猴们分桃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许多问题都能够借助数形结合法进行求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数形结合法”进行学习,促使学生能够顺利解题.  相似文献   

14.
互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不可缺少的一个课堂环节,“对话”的形式体现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对话”的形式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以下笔者将以“对话”这一教学方法为中心具体分析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三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真的“动”起来,使师生处于“互动”状态。  相似文献   

16.
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HansFreudenthal)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再创造”数学教学基本原则,他认为数学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学生的再创造学习是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可见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学习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再创造学习方式决定了再创造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再创造学习方式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需要回答的实践性问题.培养学生再创造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数…  相似文献   

17.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解读新课标,可以知道新课程要求从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选择与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及对教师教学的“以学论教”的评价等方面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新课标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王志忠 《成才之路》2013,(30):15-1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千方百计地引导“学习的主人”——要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去探究数学知识,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效果。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连贯的,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为教师应该清楚教材数学知识的编排体系及一些知识要点,然后寻找一些“支点”,借助这一些“支点”引发开去,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质量。那么,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寻找学习数学的支点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一、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是内因 ,教师及教材是外因。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传授知识加技能训练为主 ,数学学习基本上是一种“复制”型的“消极”学习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情感培养 ,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笔者认为 ,探究式教学富有价值。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把教材内容直接展示给学生 ,而是以“问题”形式出…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数学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即学习主体的需求,从而促其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经历数学知识习得、技能形成的全过程,感悟数学的真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