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成功实施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变革过程。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同时课堂也是新课程与传统教材交融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因为传统教学几乎在课堂中完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经过实践,本人有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了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不仅使教育彤式与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眼务机构。必须适应改革步伐,更新办馆理念,以便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3.
黄鼎汉 《海南教育》2014,(22):61-61
小学地方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中间环节,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下面笔者以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为切入点,以《中秋话月》一课为例,总结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探索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实施的有效途径。一、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所谓地方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即当地自然、社会、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至少有以下三个标志。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生物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教学一线的教师更是把新课程标准当成新世纪生物学教学的航标。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正是人们所期待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貌似改革但实质上是把旧的东西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又粉墨登场的现象,致使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误区一:研究性学习过于形式化、简单化目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述较多,对于“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其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  相似文献   

6.
探讨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教学,首先必须研究两种知识,即“可表达性知识”和“只能意会的知识”,特别要研究只能意会的知识是如何习得的,它对教学有什么要求。与两种知识相对应的两种学习是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与两种学习相对应的两种教学是讲授性教学和感受性教学。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新课程把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新课程教学中的感受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中的教学主要是感受性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的体验性活动和反思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教版新教材实验学校之一,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取得了教学过程中宝贵的第一手实验资料。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实验也促使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更迅速地进入我们的教学中,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结合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讲座、选编学习材料、交流学习体会与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全体教师尽快形成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的教育教学观念。1、改变过去唯本…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让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对于广大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是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我的教学观     
赵良淑 《考试周刊》2012,(86):167-168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走进我校校园,走进我校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之中。我校的教学改革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三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快地适应并参与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之中,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的学习观及教师的教学观对我有较大的启发,改进了我的教学行为,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如今,我正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和现状——教育思想形式化,在一些地方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仍然表现为教师主体理解游离于学生思维,合作学习异化为没有分工的形式化的自由讨论,教育思想的方法化变成单一支离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师的“任务”驱动被强加给学生,忽视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生发的问题与问题思维,新课程理念变成学生的新负担。出现了新课程理念形式化和模式化的现象。笔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它也是与学校成长、学生的成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角色转换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多方面的合作者,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行为的现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转变教师的角色。虽然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身份。教师也明确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要求,但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3.
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其中时代性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新课程的时代性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新课程把高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分成八大领域,化学是八大领域中科学领域的一门课程。所以就化学课程层面来说,课程的时代性主要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各门课的教学之中,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新的姿态投身到新课程实施中去。一、从师生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师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所以师生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现代…  相似文献   

15.
李亮 《高教论坛》2003,(4):66-67
文章结合作者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美术学科培训者省级培训班学习后的体会,分析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教学观念上如何适应中学美术学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与其它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所以被期待为新课程的亮点。笔在教学视导中发现,不少学校在实施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等不少误区,有必要予以澄清和辨正。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新课程下的教学是一种合作共建、以教促学、互帮互学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使他们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探究问题,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向传统的教育发起了新的挑战,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理念、课程意识、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曾青 《湖北教育》2004,(9):32-33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我校语文教师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迅速转换观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走进新课程,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成长。大家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在师生教学相长中不断提升自己;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发展自己。我们是一支平均年龄才28岁的年轻的语文教师队伍,我们虽然缺少经验,但思维活跃,善于学习,乐于创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承载中国教育理想的新课程一天天进入千万所中小学校,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新课改,新课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值得我们去很好地反思与总结,以确保新课改能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下面就我对新课改的一些反思,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新理念新课程改革后,“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很多人看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