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现代大科学体系中的两大分支科学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是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的 ,但我们更为强调的则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似性、共通性、统一性 ,强调在人文与社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保持张力 ,将之合称人文社会现象和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人文科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从人文科学中独立出来,同时,人文科学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人们去深入思考人文科学的意义,以迎接人类所面临的更严峻艰巨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人文科学含义的历史变迁的分析,试图明确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分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西方学者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科学”这一概念的基本要求(诸如研究过程的客观性、研究结论要说明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发现规律,以及解释所研究内容的意义等),提出4个方面的内容来作为区分的参考性准则。  相似文献   

4.
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看高校学报的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既有内在联系也有本质区别的学科体系,二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校学报分版,即把高校学报分为人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是有启发意义的。基于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高校学报分为人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是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对高校学报进行人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的专业化分办可以更好地体现高校学报的性质和突出高校学报的地位,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抵制当前的不正学风和不良办刊理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发展人文科学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本文将人文科学定位在文化学研究领域,探讨了人文科学的三大重要价值。接着从内外部因素、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分析了人文科学教育边缘化的原因,并就高等教育领域如何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文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的产生几乎与人类文化、文明的出现相同步。但"人文科学"的概念出现较晚。人文科学是研究人文世界的各种人文现象发生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门科学的总称。通常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并有不断向新领域、新学科拓展的发展趋势。人文科学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即人文世界。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自研究对象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三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简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法论上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一门近代性的学科,主要的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它们以近代以来形成的市场、市民社会和法制意义上的国家为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和抽象性。而人文科学则来源于古代的“潘迪亚”传统,主要学科是文学、历史和哲学,具有价值性、体验性、历史性、文化性。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主要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从知识或学科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是一种“家族类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的学术词典里,人文科学还是一个学理内涵未定的字符,但在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人文与科学却是两个逻辑要义明确的概念。通过对人文与科学各自的本义追溯,分别论述了人文的教育论缘由与科学的知识论传统,并且试图通过对古代人文和古代科学的历史再现,以揭示人文科学的人本主义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从价值论视角探索了人文科学的理性构建。  相似文献   

9.
中外学者们提出了关于人文科学构成要素的诸多观点,对于了解什么是人文科学具有重要作用,也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有四项内容:(一)人文知识;(二)人文思想;(三)人文精神;(四)人文方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较全面地反应了人文科学作为科学的基本特征和较完备的学术思想、知识体系、内在灵魂和方法体系等,并可以构成为人文科学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人文科学·人文素质·人文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过去长期被忽视的“人文科学”、“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等概念,已成为我们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概念。但是,严格说来,有些人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并没有真正弄清楚它们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关于人文科学关于人文科学,《简明大英百科全书》是这样界定的: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主要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学科。它是一种独特的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人文学科的产…  相似文献   

11.
人科学、社会科学整合为统一的人社会科学并建立人社会科学学科是目前学科建设的必然走向,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的有机联系,科学内部分化与综合的运动发展规律决定了这一点,章就此方面进行了粗放的论证分析并提出了建立人社会科学学的些许构想。  相似文献   

12.
专业社团在理工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强调较强的专业性,其人文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社团功能定位失衡、社团成员知识结构失衡、社团活动内容失衡三方面。针对理工类学生专业社团人文性的缺失现状,应就厘清社团功能定位,开展人文活动,引导成员正确认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关系,提升指导教师人文素养诸方面强化其人文性。  相似文献   

13.
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是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与生活的整合、课程与文化的整合、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最具魅力与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是兼具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复合型科学家。当代科技哲学发展的一个强大思潮,即是从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视角来解释科学,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科学解释学正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普遍而深刻的解释力。本文通过对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的案例分析,提取出融合科学与人文双重素质的鉴赏能力、科技史识与科技哲学素养,并提出其对自然科学创新的重要影响及普遍意义;文章同时高度评价了反映冯端院士独特个性的深厚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进程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实践过程给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具体知识,全球化研究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知识体系的重要领域,这给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知识的场景和知识的内容.第二,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弱势的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学习和理解全球性知识体系,同时也开始逐步尝试着"走出去",进入全球性知识体系,参与对全球性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第三,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大学也开始探索实践现代大学制度,强化了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地和原产地的功能,并通过对学术管理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为知识生产和学术创新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家社科基金于2010年设立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旨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该项目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以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这一项目实施三年来,为中国学术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分析中国学术外译目前存在的问题人手,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并希望借此将这一项目打造成为一个中华学术外译的系统性工程。  相似文献   

17.
《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比较抽象难懂的医学基础课,要求学生有较宽泛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人文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属性更为明显,并且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人们更为关注切身的物质利益,而人文学科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等精神文化现象,不能为社会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于是人们便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这样一种认识:人文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空洞的理论。为了人文学科的繁荣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光大,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人文学科的发展取向问题:一、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氛围;二、为科技发展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三、拓展科学家的思维,启迪科学家的智慧,激励科学家的思想;四、关注科技进展,服务重大决策,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美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及高校课程演化过程的分析,揭示出美国的人文学科在经历了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衰退后,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艰难而有成效的调整和重组,目前正以积极的姿态,通过与科学等其它学科的合作、通过贴近社会和学生需求,走向新的历程。相比于西方一些具有科学理性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我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改革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现代化将对未来多元化学术社会达成价值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