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的美学视角——弹性关的角度来观照唐宋词,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词独特的体式,使得其词情、词境、词的语言处处可见弹性关的痕迹。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弹性美,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那些“可解不可解”的“无上乘”之作,领悟唐宋词艺术境界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这既与那个时代词人的气质有关,也与词的体式和传统有关。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是唐宋愁情词的三大主题。这些词作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共鸣效应外,还主要在于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3.
李华 《语文知识》2003,(5):10-11
唐宋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许多名篇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而这些词中反复出现的某一个意象,也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凭栏”词就是站在高楼上倚栏远望时所写的词。下面对唐宋词中出现的“凭栏”词粗略归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唐宋词中出现了大量的言愁词,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表现男女恋情的相思词;倦旅思归的思乡词;表现壮志难酬、抒发身世感慨的词;伤春悲秋、叹老惜时的闲愁词。言愁词的产生与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肯定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这既与那个时代词人的气质有关,也与词的体式和传统有关.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是唐宋愁情词的三大主题.这些词作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共鸣效应外,还主要在于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6.
以悲为美,在唐宋时代,曾为一时审美风尚。因而,词体亦呈现出一种悲情美。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尝云:“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原因之一,即在于词之“情长”、“味永”、“其为言也哀与思”、“其感人也深与婉”。在相当程度上,词情词境确以伤极、痛极为尚,以悲为美。李清照评南唐君臣词作“亡国之音哀与思”,即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渔家傲)之作,亦不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确,词在它诞生的时候,悲情就伴之而生,成为它抒情的一种特殊基调。中晚唐时,诗人对词染指渐多。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写游子的愁思,《忆秦  相似文献   

7.
鉴于词与音乐、建筑的特殊关系,从时空互证的角度出发,以"心物交感"说作为指导,为建筑入词探寻学理依据,并在其支撑下,以婉约之词与士林之词为例,分析了唐宋词中建筑意象之变化,即由婉约词中建筑意象的阴柔倾向,向士林之词中建筑意象多样化走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唐宋词人喜爱以春天为背景描写"落花",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伤春情绪。其原因首先在于唐宋词具有应歌的功能,其次在于承袭自古已有的"春女善怀"的传统。选择象征春天离去的"落花"意象表现女性化的伤春情思.成为唐宋婉约词典型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了唐宋词文化学研究的一些问题,先对引进文学研究的文化含义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唐宋词与唐宋歌妓文化的关系结合学者们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了解语言的模糊性对于语言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从时间、数字、感官、质量数量这些方面对英汉语言中不同类型的模糊语言现象进行对比,以期对英语课堂中的词汇教学及翻译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唐宋词作中表现的常态,它以独特的意味存在于词作中,形成张力形式,既成为词作结构的黏合剂,又成为情感(特别是读者情感)产生的最初生发剂;正因为时间的植入,唐宋词被赋予不同于民间词独特的生命感,从而在实质境界方面离开单纯享乐,指向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2.
词学研究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显学,而唐宋词的研究,更属于词学研究的重镇.在介绍现代词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着重从唐宋词的文献学、本体学、文化学、词史研究等方面,评述20世纪以来学界在唐宋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词的美感、朦胧和悲剧性源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一定距离,距离对审美起到一种神奇的间隔、超脱和过滤作用,从而突现和彰显美的本质。唐宋词的朦胧体现在距离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唐宋词的悲剧性的背景乃国势衰颓或个人不幸命运使然,但究其产生悲剧性的根本原因仍在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距离的把握全在于作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4.
唐宋爱情词是我国爱情诗歌的渊薮,其艺术魅力历久不衰,秘诀在哪里?本文从爱情是包含道德、美感、生物等多种要素的复杂感情入手,运用多学科知识,找出这种情感的特质,分析它在唐宋词中的具体表现,从情感内涵上揭示其潜在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并综观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中的楼意象及其营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词中的楼意象美不胜收。当词人们把目光投向楼意象时,不仅凭借不同的组合形式将蕴藏于心中的复杂情感巧妙地渲泄出来,而且也将楼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移入词中,作为词情与词巧妙的结合点来营构词。这些词典型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摘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描写男女相思、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词作中,蕴涵着深沉的愁情,体现出“杏花江南”式的阴柔之美。李清照词的愁情体现了三方面的美学意义: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当代围绕词与音乐关系研究的方方面面作一宏观扫描,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综述,从研究的角度理清唐宋词与音乐研究的脉络,总结唐宋词与音乐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领字又名虚字、领句、领调、领格字、豆字;单字领字又名一字豆、二字领字又名二字豆、三字领字又名三字豆。最早提出领字观念的是南宋的沈义甫,沈义甫《乐府指迷.句上虚字》曰:腔子多有句上合用虚字,如磋字、奈字、况字、更字、又字、料字、想字、正字、  相似文献   

19.
受“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影响,表现男女之情的词作也成为词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对于超出这一范围的其它题材的词作,历来的研究者大多重视不够,因此,相关的研究也相对冷清。咏史怀古词是唐宋词中非常重要的一类,20世纪以来对这类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关注的重点尚停留在部分名家、名篇及一些个案问题上,在面的拓展和点的深入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学者们通力合作,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20.
当代学者陆正兰在其著作《歌词学》中提出“歌必有呼应”的观点,认为“呼应”是歌词的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是其与诗的重要区别所在。那么作为古代歌词的唐宋词是否亦如陆正兰所说?值得关注。本文选取大量唐宋词,分析发现唐宋词确存在呼应结构,主要结构形式有:问答式呼应、排列式呼应、“兴”式呼应、比较式呼应。又有歌词与音乐的呼应,主要体现在音乐呼唤歌词、歌词呼唤音乐两方面。由于:词诞生于歌筵舞席的场所;词乐问的相互需要;词乃为歌唱而作;因而:歌词呼应结构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