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赞赏女性的才干。关注女性的命运。同情女人的不幸遭遇,是曹雪芹女性观的核心。提倡自主婚姻,倡导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婚恋观是曹雪芹反对男尊女卑,抨击封建礼教的基本观点。《红楼梦》通过无数女性的悲惨命运,呼唤女性觉醒。期盼女性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2.
女性世界是《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关注女性的生活,表现女性的心灵,尤其是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是曹雪芹与张爱玲两位小说大家的共同着眼点.文章在论述《红楼梦》与张爱玲女性意识同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张爱玲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表现出来的对女性气质的推崇、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以及较先前其他作品表现出的更为进步的女性观,使得部分研究家认为它是一部具有女权主义倾向的作品。但曹雪芹对女性的赞美和关注都集中于未婚女子,对已婚女人的态度则颇为复杂。这种对女性断裂的、矛盾的认识实际上依然是作者在父权制意识形态渗透下的男性视角对女性进行审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以描写男权中心家庭的《金瓶梅》和主要描写女权中心家庭的《红楼梦》是封建晚期文学艺术的双璧。随着明清女性文化的发展,这一正一邪的两部作品,既是展现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又是对封建晚期妇女命运的观照。本文通过这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主要女性——潘金莲与王熙凤的悲剧分析封建晚期女性观的转变对兰陵笑笑生与曹雪芹女性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朝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1-13
贾宝玉在大观园中与女性长期相处,女性的聪颖美丽深深地吸引着他、影响着他,在他的内心形成了女性情结,这种情结对他的言行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不仅只是深深地依恋、欣赏、关心、爱慕身边一大群清纯如水的年轻女性,更重要的是目睹了她们不应有的被轻视,看到她们地位的屈辱,命运的悲惨,给予了她们最纯粹的人性尊严。贾宝玉的女性情结成为曹雪芹"知哀妇人而为之代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女性,常用月亮、家园、地母、河流去隐喻,或相夫教子,或红袖添香,默默承担着命运的幸与不幸。在女性对命运的承担中,往往忽略了其个体存在的生命意识。波伏瓦说“女性永远处在被看的地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另类女性——林黛玉——中国封建时代闺阁中优秀知识分子的风范,追求个性自由,追求诗意生存,这位多愁善感的姑娘把历史上谢道蕴、李清照、朱淑真这些女诗人生活际遇形象化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探春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也是曹雪芹所偏爱的人物形象之一。文章对探春这一人物进行了分析,认为她是一位秀外慧中、有胆有识的杰出女性,她是封建嫡庶制度的受害者,一方面自强不息,一方面矫情处世,倒向嫡系一方,希望当权者能对自己的婚姻正面干预,从而摆脱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女性观的满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进步女性观的形成是满汉两种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既受明清以来进步人文思潮的影响,更有满族传统文化之根由。曹雪芹之极重女性,正是直接继承了满族尊女这一特殊传统。满族社会中女子持家、姑娘为尊、重内亲等习俗在《红楼梦》中都有生动体现,从中可以看出满族文化对曹雪芹女性观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香菱是金陵诸钗中最为薄命的。她的一生“有命无运”,“际遇堪伤”。香菱的身上浓缩了大观园女子的悲剧性命运,是封建女性受压迫、受欺凌、受侮辱的代表,是封建女性薄命的缩影。作者在创作香菱形象时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并把香菱作为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着意把她塑造成十二钗的综合体。从香菱的身上折射出作者对现实和封建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深刻思考。根据曹雪芹原著所埋下的伏线,我们可以推断薄命的香菱是在遭遇夏金桂后在极度的被摧残中死去,绝不会被扶正并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都有着极其相似的人格特征,对爱情都非常真挚和执著。但她们的结局却是殊途同归。一个是缺憾的悲惨命运,一个是完美的浪漫结局。文中主要通过对其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比较,来说明使女性形象获得恒久美的魅力和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90后男、女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在恋爱观上有这一代人的特点,而男生与女生在一些观点上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中,应注意根据存在的差别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中,男女两性关系是不对等的,女性缺乏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并崇尚单方面的自我奉献与自我牺牲,男性中心主义意识隐约可见,诗歌所表现的爱情观其实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观尚有距离。普通读者往往是从正面意义上来把握这首诗,欣赏、痴爱并歌颂其中所体现的爱情,但却很少能识别其背后隐藏的负面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诗所体现的爱情观就象"罂粟花"一样,表面上看起来美丽绝伦,充满诱惑力,然而其本质上却是"有毒"的,因此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调查分析某校在校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提出引导对策: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进行职业和人生规划,引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让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学生。  相似文献   

14.
女性散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是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洞穿了男性偶像的虚妄和父权文化所建构的爱情神话的虚幻,反思女性在寻找爱情偶像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的消泯,从而在正视男性精神缺陷的基础上,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女人与男人的日常生存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男女互为主客体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的妇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她们几乎是全方位地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女性意识觉醒了,从传统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男性一争高下,从十七年的爱情叙事作品对女性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全新的精神面貌。但由于对女性地位颠覆式的强调、由于女性对社会、政治活动等的过分参与,由于主流舆论的强势宣传,建国之初的人们正试图抹掉一切女性与男性的界线。从十七年爱情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行事与思维方式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女性在觉醒的同时,女性意识又被极大地消解与弱化,女性的女性特质正在丧失,女人正在男性化或已经演变为非女人。  相似文献   

16.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诉说着女性精神上的痛苦、性的痛苦以及女性爱情婚姻的痛苦。作者以独立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痛苦状况的描述和痛苦根源的挖掘,唤起女性的觉醒,建构女性的文化,让社会更加关心女性这一特殊群体,从而使女性和男性达到共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社会因素影响、自我知觉、人格特征、生活挫折等方面分析了女大学生自卑人格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即引导女大学生认清社会潮流,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引导女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引导女大学生合理地与别人比较;引导女大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成就感。  相似文献   

18.
庐隐小说大多从婚恋、家庭等角度来对女性生活及其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纯粹的女性情绪世界。她以女性自身体验及生存境遇为依托,透过病妇独特的心理、感情、思想和欲望,展示了知识女性探究生命底蕴的苦闷与焦虑,以及爱情选择上的知与情的冲突,并借此对自我与社会进行双重探究及解剖。病情叙事既是她的观察视角,也是她的叙述视角,由此,我们看到了庐隐对社会秩序的焦虑与愤怒,她要借病妇形象来揭示女性个体与社会的失调和社会对女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19.
女大学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对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于女大学生成人、成才,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她们进行家庭经济状况与消费现状、学习现状、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恋爱观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其心理健康档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贫困观,重视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