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15-120
基于构式语法的视角,汉语"将"字处置式的演变路径为链条式:率领义连动结构>持、拿义连动结构>工具式>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将"字处置式的演变动因是受到语境、构式与词汇的压制,以及转喻机制及汉语自身规则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把字式和将字式.处置式大致产生于公元7世纪到8世纪之间,且不同的时期,处置式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通过对《牡丹亭》中的“把”、“将”字处置式进行统计和考察,发现处置式在明代的发展呈现诸多特点,即“把”字渐趋发展,“将”字逐渐式微,谓语部分结构形式更加复杂,处置式、使成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部史书为基本语料,通过对共时平面上"将"字句使用情况的分析,讨论了"将"字处置式的产生年代和来源,认为"将"字句的连动式是处置式产生的形式条件,而在"将"字连动结构中, "将+0+V+Pw"式通过连动式的词汇扩展,形成了广义处置式中的处置(到)类型;"将+01+V+02"式中的一类特殊情况,即"02为复指01的'之'",形成了狭义处置式的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类型对《世说新语’中的“以”字处置式进行了分类分析,确定了其中的93例“以”字处置式为早期的广义处置式,它们表处置(给)、处置(告)、处置(作)、处王(到)等语义。从而为“以”字结构能表处置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蜃楼志》,清代小说,属于近代汉语的语言范围。本文选择《蜃楼志》作为处置式研究的语料,把它看作明清时期的语言,文章拟在充分汲取前贤对处置式研究成果,对《蜃楼志》的广义处置式结构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进行分析,据统计,文本中的广义处置式主要有“处置(到)、处置(给)、处置(作)、处置(告)、处置(成)”五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杂剧中的处置式中,"把"处置式和"将"处置式在简单处置式与复杂处置式、广义处置式与狭义处置式等的关系比例上大致相同."将"处置式在用例总数上占较大优势,但 "把"处置式的用法种类多于"将"处置式.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8月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以下简称“新大纲”)使用了“先秦”这个历史概念。关于“先秦”一词 ,始见于《汉书·河间王献传》 :“献所得书 ,皆古文先秦旧书。”注 :“先秦犹言秦先 ,谓未焚书之前。”现今史学界使用“先秦”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先秦”概念 ,仅指春秋战国时期 ,如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因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 ,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我国学术发展的角度讲 ,春秋战国无疑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时代。广义的“先秦”概念 ,是指上古至…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杂剧中的处置式中,"把"处置式和"将"处置式在简单处置式与复杂处置式、广义处置式与狭义处置式等的关系比例上大致相同。"将"处置式在用例总数上占较大优势,但"把"处置式的用法种类多于"将"处置式。  相似文献   

10.
常宁方言中有两个常见的处置标记“得”和“拿”.“得”只出现在广义处置式中,“拿”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处置式中.后来出现的“拿“取代了早期的“得”,成为一个专用处置标记.常宁方言处置式中有一种特殊的处置式,带有双处置标记和回指代词,这是一种语用更新和早期存留相结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唐宋词作中表现的常态,它以独特的意味存在于词作中,形成张力形式,既成为词作结构的黏合剂,又成为情感(特别是读者情感)产生的最初生发剂;正因为时间的植入,唐宋词被赋予不同于民间词独特的生命感,从而在实质境界方面离开单纯享乐,指向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4.
客赣方言的量词"只"可广泛地通用各种事物,它和客赣方言周边的湘语、闽语和吴语一样都是汉语史上唐五代时期"只"作为通用量词的保留和传承。"只"之所以能成为通用量词,是由其表示本义时的认知焦点注重物体的"单独性"决定的,这与汉语史上的另外两个通用量词"枚"和"个"的泛化基础相同。  相似文献   

15.
到了王渔洋时代,士人心中又逐渐横亘起尊唐与宗宋对垒的审美心理之障。王渔洋并不是象一般文学史家所定位的那样尊唐,而是在试图以自己的理论重新锁定唐宋诗人的价值。"神韵"一语从盛唐以来就一直被诗人学者所关切,宋、元、明、清各代学人均表现出对其内涵的揣测与充实。王渔洋毕其一生,一方面以其真情投入,一方面以其气势宏大,从而再造了神韵,以至于被后人称为"神韵说"。今天回过头来看他的理论有得有失,历史印迹宛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关于描述“雨”的情形和唐诗宋词不同,英语中关于雨的描述主要是对“雨”客观的描述,唐诗宋词关于“雨”的描述除了是对“雨”客观的描述,更多地加入自己对“雨”的主观感受,做到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8.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的视觉冲击力不断被强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浅述《曹植庙碑》的形制与内容、笔法与结构以及碑刻中同字、同时代不同碑刻的比较,遵循出土碑刻和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的考证原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基础,在北朝与隋唐之间,寻觅楷书由率意、洒脱的魏碑书风向大唐"尚法"书风演变的轨迹。通过《曹植庙碑》的个案研究,初步了解该碑继承北朝遗意,书体杂楷、隶、篆三体的历史原因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唐永健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3):55-57,93
“委照”一词在唐宋时期文献中习见,直到清代书面语中还在使用,而《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并没有收录.通过词源考证可知,“委照”从构词方式上看属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是“垂下光芒、照耀”的意思.对“委照”一词在南朝至清代的文献中的意义演变、引申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