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盛唐咏侠诗是咏侠诗发展的集大成阶段。“马”是盛唐咏侠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盛唐咏侠诗中的马意象可烘托游侠的勇武气度及骄横意气.还可抒发侠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功名不成的悲愤之情.是盛唐咏侠诗的用来展现游侠行为和情感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2.
论李白的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汉魏六朝时期侠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对侠的歌咏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以李白最为杰出,他的咏侠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个性鲜明,堪称盛唐咏侠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3.
咏侠诗是唐代诗歌中极为特殊的流品,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阳刚美提升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是唐诗风骨的集中体现.唐代咏侠诗的阳刚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其人物、场景、意象及动词使用等几个方面.因为影响作品审美风格的因素很多,唐代咏侠诗除具有阳刚美的共性之外,同时具有多元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咏侠诗是唐代诗歌中极为特殊的流品,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阳刚美提升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是唐诗风骨的集中体现.唐代咏侠诗的阳刚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其人物、场景、意象及动词使用等几个方面.因为影响作品风格的因素很多,唐代咏侠诗的审美风格既有其共性,其具体风格又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5.
《史记》中司马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侠客形象,赞颂了他们可贵的侠义精神,唐代诗人深受其影响,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侠诗,对《史记》中的形象和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本文试从"侠"的形象、"侠"的精神这两点着手,分析《史记》对唐代咏侠诗的影响,并对李白的咏侠诗进行个案研究,从中解读《史记》和唐代咏侠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白女性诗、咏侠诗对两性形象大量、广泛的展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性别研究的个案.女性诗中的各类女性存在暴露出一种性别规范的暴力.而咏侠诗中对侠客形象的暴力操演则构筑了普遍性的男性主体.性别与暴力的逻辑转换,有效说明了两者深层的同构.因此颠覆男/女二元逻辑的前提在于,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性别身份仅仅是一种建构性、开放性的集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我国诗歌最辉煌的朝代。咏侠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并不为世人注目。本文探寻了唐人咏侠诗盛行的因素,探讨了唐人咏侠诗中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并对李白的咏侠诗做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梁代《刘生》诗溯源,分析梁陈两代帝王咏侠诗的特色及游侠形象的改变。梁陈帝王咏侠诗在宫体诗风影响之下,呈现出与建安风骨迥异的柔靡之音,咏侠诗在不同作者笔下被赋予新的形象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侠文化发展至盛唐,风气为之一振。侠风炽盛,咏侠诗创作达到高潮。作者众多,诗篇甚繁,呈现出其独特的风貌。盛唐咏侠诗反映出了唐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扩大了唐诗的艺术容量,增加了唐诗的艺术魅力,亦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秀玉 《文教资料》2006,(15):44-45
北宋后期诗人晁冲之有诗167首传世,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咏侠诗只有一首。从晁冲之的诗歌创作可看出咏侠诗在宋代的衰落与当时的世风及文风相关,其咏侠诗名作《夷门行赠秦夷仲》的写作也与晁冲之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王象春论     
晚明山左诗经历了一个由标举齐风到宣扬禅诗、侠诗的演变历程。明末山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倡导禅诗、侠诗,欲“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其《问山亭集》之诗“自辟门庭”,其“箕踞悲歌”,抒写末世士子的侠戾之情与兀傲之气,而其清隽神秀之作亦极具艺术价值,并且透出王士Zhen“神韵”诗的端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是流派众多,百花齐放。呈现一种繁荣热闹的局面,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怪奇诗派,并且今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唐人创作的咏侠诗却极少关注。往往将它看作边塞诗的内容之一。如果说隐逸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在唐代的发展和繁荣,战争和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形成和繁荣,那么唐代的任侠风气则产生了波及整个唐代社会的咏侠诗。  相似文献   

13.
曹植咏侠诗中的侠客形象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深深打上了诗人个性化的烙印。他改造侠的人生价值观念,摒弃其好勇斗狠的一面而使之成为保家卫国的勇士,突出侠的精湛超群武艺,颂扬侠的勃发生命和张扬个性,使侠的形象呈现出理想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侠文化是中国文化河流的一条重要支流,侠文化的传播在唐代达到了最高峰,侠义精神在唐诗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创作本体和创作主体两方面分析唐诗中的侠文化,并指出唐代咏侠诗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白咏侠诗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的思想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咏侠诗在唐朝也成为众多诗人表述心志的另一种方式。李白不仅有任侠的经历,而且创作了大量的咏侠诗,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对于理解李白的功业理想和心理期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17.
游侠是历史的产物。游侠的理念显现出所产生时代的思想烙印,即其侠义行为以及报恩、复仇之举,均源自原始儒家、原始墨家学说。于是,游侠显现出儒的侠化,侠的墨化,儒家节操,墨家行为。侠风、侠骨伴随儒教对东汉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的潜移默化作用,从而夯实了后世绵延不绝的游侠文学发展的基础。曹植的游侠诗,既是咏怀诗的先声,也是边塞诗的先声。而咏怀诗又孕育着李白儒、仙、侠合一的诗作。文人之所以酷爱游侠,出自诗人对人格尊严的追求,以及憧憬与宣泄心态的外化。这一心态,一定程度地左右着作家的文学个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咏侠诗的创作主体——游侠和士人在初盛唐存在的主客观条件,浅谈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门岭大战>事件与人物的分析,指出<格萨尔>全文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侠义精神,此精神在诗中体现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是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侠义精神,中是保全家国的"齐家""治国"之侠义精神,下是救扶弱济困之侠义精神.并以上侠为主线,中侠为辅线,下侠为基础,三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侠义诗在唐代十分繁荣,尤其是初盛唐时期。当时的侠义诗反映出任侠精神和豪放洒脱、清新刚健风格,这有着政治、经济、民族、风尚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