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王朔的小说看丰富多彩的詈语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詈语就是骂人的话,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研究得十分不够。“痞子”王朔的小说里包含着有限但数量极多的詈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詈语世界的丰富多彩。詈语可分为贬称对方为动物或物品、卑贱残劣的人、小子晚辈、排泄物的;辱骂对方长辈的;有关性器官与性淫乱的;辱骂性直接评价与判断的;诅咒性的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从语义、语用、语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全书的骂詈语作出分类。从语义角度将《水浒全传》中骂詈语分为七大类,从语用角度将其分为三类,从语义与语境结合的紧密程度分为两类。并对分类进行了较具体的说明,指出了骂詈语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姜晓倩 《文教资料》2013,(17):29-30,44
詈语这一语言现象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得到人们关注,至今在内容分类研究方面收获颇丰。文章在概述詈语内容分类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对动物类詈语、死亡类詈言、尊卑类詈语、性詈语四类典型詈语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与方法对《秦腔》中的詈词詈语进行了穷尽式地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秦腔》中五种基本的詈词詈语类型:以"侮辱对方家族血统不够纯正""与性有关""道德卑劣者及其行为""侮骂对方长辈""动物及其行为"等,并指出《秦腔》使用詈词詈语的特点,即詈词詈语使用人群较为多样,詈词詈语的使用场合较为普遍。并指出《秦腔》中的詈词詈语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可以为研究现代其他文学作品的詈词詈语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5.
詈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更多的是针对詈语本体的研究,鲜少提及对外汉语教学。试从詈语定义出发,阐释詈语的使用目的和分类,对詈语教学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6.
隗宁 《现代语文》2009,(11):90-91
本文从语义和语用上对《王朔全集》里的詈骂语做了详细的类别分析,并从詈骂语使用者的性别差异上对各类詈骂语进行了统计和解释,由此说明当代汉语詈骂语研究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詈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词语,它与某种文化普遍否定的事物相联系,从而成为透视这种文化的一个特殊窗口。对汉语中诅咒人“死亡”的詈语作出分析,认为这类詈语包含着人们的生活理想,反映了他们的生死观念。通过对这一类詈语的分析研究,意在显示汉语詈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存在借动物之名骂人的詈语,动物詈语是詈语的一种类型。虽然詈语历来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垃圾",但它既为一种言语现象,我们就不能对其避而不谈。本文试从语法方面对人们关注不多的动物詈语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汉语骂詈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骂詈语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男性使用骂詈语时比较肆无忌惮、粗露、词汇量大,常取人体生殖器名称或其他最脏的脏话骂人。而女性使用骂詈语时则隐晦曲折,词汇量也略显贫乏,并有所选择。第二,男性享受权力,担负责任,因而其能力是第一位的,所以对男性的骂詈语就集中在对其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诋毁上。但对于女性,更注重于她的品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所谓“德”,最关键的一条是有关贞操方面的,因此,对女性的骂詈语基本上是对其性的侮辱。第三,长期的性别歧视使妇女完全处在等同于“物”的屈辱地位,这种现象在骂詈语中表现得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由于詈语的不登大雅,所以詈语的研究比较滞后.文章简析了庆阳方言中部分詈语及其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并汇集了庆阳方言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比较独特的部分詈语.  相似文献   

11.
《很久以来》的重大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亲切、细腻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获得解读,重心是在竺欣慰和冷春兰的两个人物上,是最日常生活的写法,也是最文化姿态的立场。它既是对于"父辈"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于现今的祈盼。小说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以前歌颂与批判的窠臼和正义与革命的旧套,同时也不一味谩骂,而是理性地解读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存在主义的精神探究人性与生命的形式。欣慰之死的最大价值就是对于"真实"的回归和忠实。欣慰之死既是民族和历史的悲剧,更是自我和生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采取问卷方式,对海南省小学"统计与概率"师资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三个结论:海南省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仅凭感性认识教"统计与概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大多数教师渴望参加"统计与概率"内容及新课标理念培训学习;大学《概率与统计》课程内容设置应加强与小学教学实际以及现实生活联系。  相似文献   

13.
行政救济实为有权机关在行政机关首次适用法律之后所实施的第二次适法行为,其本身亦符合“上诉审”之性质。故刑罚中的“上诉不加刑”应当逐渐援引至行政救济程序中,以防止对受处罚者的二次伤害。只是在行政法论域中,“上诉不加刑原则”被修辞成了“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基于保障公民寻求救济之基本权利、限制处罚权之滥用、维护政府信用的需要,无论是行政处罚程序,还是行政处罚复议程序,亦或是行政处罚诉讼程序,有权机关均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诉或抗辩而加重该当事人的行政责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思想家邓胥功曾留学日本,赴德国考察教育,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暨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其著述以《教育学大纲》上下卷和《教育通论》为代表。邓胥功有丰富而成功的教育实践,尤重教育制度和教育行政,对教育时弊亦敢于指责。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合同是契约的一种,称作“合同契”,出现于东汉,是在“判书”形式的契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同契”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单契”适用于不同的缔约行为中,长期并行而用,直至建国后的50年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合同契”在适用关系、名称、格式、款缝文字、惯用语等方面,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数年的混用期,“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最终取代了“契约”,成为最重要、最常用的协议类文书.  相似文献   

16.
《文镜秘府论》所引用的材料,大部分在中国都已散失,而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在于《文镜秘府论》辑存的创作理论,即全书六卷中地卷之"十七势"、"八阶"、"六志",南卷之"论文意"、"论体"、"定位"等。以《文镜秘府论》创作理论为切入点考察其来源,立足于作者赴唐之前在日本国学习背景、赴唐期间习得内容,以及归国后在中国所学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文化创作而成的《文镜秘府论》进行综合考订,可以发现其创作理论主要溯源于中国古代文论。  相似文献   

17.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以"篡位者"、"阴谋家"、"虚伪阴险"的形象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这样一个"反面典型"身上,我们却看到了在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权思想光辉。无论是在他身为草莽之时,还是在他登极宝殿、君临天下之时,他都是一位人权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七言绝句是古诗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诗体。元·杨载《诗法家数》指出:七绝“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起句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句转变得好,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检索大量七绝诗可以发现,其第三句的“转笔”之法有若干程式可循,较为常见的有“忽然”、“设问”、“劝慰”、“劝阻”、“假设”、“臆断”、“可怜”、“但使”、“最是”、“纵使”十式。逐一例释之。  相似文献   

19.
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外语教学中研究的焦点已由"如何教"转到"如何学",因而很多学者都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者这个变量,外语学习焦虑则是最引人注目的研究之一。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语焦虑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对于教学的启示还不够充分,作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外语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不”和“没(有)”在否定范畴中是对立互补的,我们通过对四组羡余否定格式的分析,认为“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既有互补性又有相对同一性,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与羡余否定的性质、构成羡余否定的词语性质以及人类认知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