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英语这门课,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英语似乎是和外国人交流的一种工具,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事实上,英语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英语,生活也离不开英语。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英语对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英语这门课,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英语似乎是和外国人交流的一种工具,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事实上,英语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英语,生活也离不开英语。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英语对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英语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英语教学,应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他们感到英语有趣、英语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嚏、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英语表达出来的时候,英语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框架中,人们往往只是单纯地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多加积累、感悟,加强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有用的语文"。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要将语文生活化,以生活化的视角去看待语文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语文课堂所学内容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简要谈谈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学的中心。人类的语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学生所学语言知识和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抓住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征,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写作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开放思想,淡化作文意识,重视持久的观察,用好本土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让作文与生活亲密接触,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能使作文教学变得新鲜、有趣,让学生想写、乐写。  相似文献   

6.
7.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数学,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应用数学,学会从生活这个广阔大地中挖掘数学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让生物、生活零距离,就是要缩短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生物学问题,探究生物学规律,体会或感悟生物学思想方法,然后将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体验生物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一句话,即走进生活学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服务生活。它既是教师教学追求的过程性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必须达到的终结性目标。  相似文献   

9.
林展锋 《教育》2012,(3):42-43
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科学的踪影。生活是科学的大熔炉。科学和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为科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因此,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舞台,开展好科学教学。那么,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若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只关注文本本身,学科教学的人文意义与实用意义将被严重削弱。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与生活实现零距离对接。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通过模拟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语文教学走入学生生活;通过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生活化理解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实现回归生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赵建霞 《新疆教育》2012,(14):97-97
纵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不外乎是这样一种单一模式,即“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巩固延伸”。课堂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本文作者认为,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化的今天,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思想品德教学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该文中,作者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两大方面阐述了如何把课程和生活零距离,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教学回归生活,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紧密融合,积极创设生涪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潘清境中,让科学课程充满生命活力,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而教材在编写上偏向城市生活,离农村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农村的孩子社会交往活动教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而且校园文化生活不太丰富。如果教学只是传授课本知识就显得空洞、与农村儿童的生活体验就少有了联系,就达不到目标了。要让农村学生身心动起来,学习状态“活”起来,就必须与农村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只有…  相似文献   

14.
袁强 《教师》2014,(3):96-96
科学,是源自自然与这个世界的原理,用人为智慧和力量在理论上加以归纳和总结,并探究其规律以及运用价值的学问。在我国国内的科学教育方面,仍旧以课堂教育为主,一方面,由教师授课,教材统一,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在基本上是一样的;另一方面,由于课堂的局限性,造成教学形式与方法受到限制。使得原本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变得抽象化与模糊化。本文重点以让科学课堂融入生活为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尽量把课堂模拟练习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切实培养学生适应真实生活的交际技巧与语言交流能力。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  相似文献   

16.
罗曼.罗兰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里隐藏着许多作文素材,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目之所及是丰富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劳动场面,但他们仍然不敢提笔,不想提笔。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做了一些尝试:一、佳作引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小学生往往是置身其中却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跟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有关,无意注意占着优势,中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二是他们缺少发现,而缺少发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少体验,语言积淀不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尽量把课堂模拟练习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切实培养学生适应真实生活的交际技巧与语言交流能力。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教学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学生.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让科学课堂与生活零距离,设法让学生的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去发现问题,探索科学规律,体会和感悟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科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学科学,学好科学为生活服务,这既是教师教学追求过程性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科学必须达到的终结性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触摸生活"就是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主动获取知识,激活学生的灵性,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感,培养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