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刚 《新闻通讯》2009,(4):58-59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指做事。将这句话用在新闻通讯的写作上,同样经典。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新闻的血肉,不可或缺。一篇好的新闻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必然有精彩的细节;相反,没有精彩的细节,成不了好通讯。胡适先生说,《史记》中“奴婢与牛马同栏”,比楚汉战争重要得多。就是因为“奴婢与牛马同栏”这个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邓佑标 《军事记者》2006,(11):18-18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就是精彩的源泉,就是深度的门槛,就是文章的魅力。人物通讯里总会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它往往是突显文章主题的亮点,或给人以警醒,或表现人物个性,将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一个典型画面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故事就是一条路,作者就是领路的“导游”,读者能走多远、能看到多少好风景、能领略到多少风景背后的“风景”,就在于“导游”能否抓住精彩的细节了。《解放军报》第一季度刊登的比较成功的人物通讯共有5篇:《血性丁晓兵》(1月3日一版)、《目击吴孟超的第1861台手术》(1月12日一版)、《不息的钟声……》(1月1…  相似文献   

3.
一、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如穆青同志写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记者抓住了这瞬间即逝的“发呆”的情态,深刻地反映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相似文献   

4.
细节描写被新闻界公认为是使报纸新闻形象化、生动化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一篇成功的通讯,必须具有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并通过细节播种感动,以细节描写来传事实之神韵,特别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细节虽小,能量很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那把焦裕禄为抑制肝区疼痛,而顶出一个窟窿的破藤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孔繁森殉职后,身边只找到8元6角钱。细节是构成情节的最基本、最细小的单位。优秀的通讯,几乎每篇都有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能把发生新闻事实当时的场面、情景展现出来,刻画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使整篇通讯散发出神韵。  相似文献   

5.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6.
在通讯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了要有典型的骨干事例之外,还要运用人物有关的生动有力的情节与细节。俗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精彩的情与细节有无穷的魅力,使新闻作品产生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情节与细节在通讯中的地位和作情节是通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通讯、事件通讯中尤为常见。著名记者柏生在谈论通讯采写时说:“通讯与新闻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采写通讯的几点体会》)通讯中有情节,是它有别于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  相似文献   

7.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新闻写作中同样适用。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常常成为一篇报道中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荣获第7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工人日报》通讯《北京有个李素丽》就是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开展反腐败斗争高潮之时,《人民日报》1993年10月24日一版发表了一篇《高唱正气歌的人》的文章。这是篇人物通讯,写得平直朴实,清新淡雅,但却很感人,特向新闻界的同行推荐,并作点评价。 选择典型材料,以过硬的事例打动读者,是这篇通讯的突出特征。我们知道,事例典型是写好文章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如果有了好的主题,没有典型的材料去表达,是不会奏效的。因此在通讯中要托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来,主题确定之后,一个很大的工程便是挖掘和选择典型事例。这篇通讯所选择的6个主干事例,个个过硬,掷地作响,步步深入,把财务助理员龚云华一身正气、秉公办事的精神境界,放在一个个尖锐的矛盾之中:团长批的条子该不该报?政委出差坐出租车票给不给报销?主管后勤的副团长签过字的公差费要不要再审批?几个事例紧紧扣着“高唱正气歌”这个主题,形象地刻画龚云华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9.
记得我刚刚学写新闻报道时,有许多生动的材料,一到我的笔下,就显得干巴巴的。后来我除了在挖掘新闻题材上下功夫外,还注意捕捉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言,这么一来,报社的编辑认为我的稿件有点味道了,因而稿件的采用率也提高了。一九八三年元月,《工人日报》刊登了我采写的一篇通讯,题为“烈士母亲的儿女”。这篇通讯的开头,就是我通过亲  相似文献   

10.
通讯《“艺光”重光记》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典型报道。现从抓典型报道的一些规律和要求出发,对这篇通讯作一简单评介。一、材料的典型性。典型报道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具有突出示范性、强烈说服力、重要新信息的人物或事物,相对集中和完整地加以报道,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艺光”重光记》报道的,正是这种新闻材料。1989年下半年以来,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暴露了经营管理、产品结构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一篇通讯是否成功,关键是主题;一篇通讯能否让人过目不忘,重要的是文中要有“动情点”。这个“动情点”可能是某个细节,可能是某句话,可能是一段描述,也可能是一个动作。但不管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深化主题,打动人心,产生冲击力,给人以启迪。人物通讯的典范之作《县委书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02,(5)
某报8月8日在《体育新闻》版 转载《体坛周报》一篇通讯《甲A有球员色胆包天》,详细介绍了国内4支甲A足球队以“泡妞高手”自居的一些球员迷醉于“泡妞”“嫖娼”的经历。通讯的4个小标题分别是与百名女孩发生性关系;比赛前夜通宵“会客”;找小姐集体淫乱;因“性”福自毁前程。不必去看通讯乱七八糟的内容,只要看看这几个标题,也足以使人震惊:被成千上万的球迷入痴入醉地捧着、宠着、簇拥着的足球健儿中,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色魔”、“淫棍”?震惊之余,禁不住还要发问:如此密集地披露足球队员中不是个别,而是大面  相似文献   

13.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2):52-52
读一篇好的通讯不仅吸引你一段一段地看下去,而且过后能不忘记,令你时不时地回味那些感人的情节。《检察日报》2006年5月12日第12版刊载的通讯《香炉里的秘密》就是这样一篇好稿。它是山东省临朐县检察院检察官冯恩国用第一人称讲述的生动故事。这篇1300字的通讯主要特点是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在细节的描绘中凸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露出的神情,生动地显示了通讯的主题。首先是写“我”的心情。作者本人随检察院科长老张去犯罪嫌疑人家中搜取物证。在路上,“我”对这次任务充满了信心:付某(受贿者的妻子)是一名农村妇女,丈夫(宋某)都被刑拘…  相似文献   

14.
《高唱正气歌的人》(见《人民日报》1993年10月24日出版),这篇人物通讯写得平直朴实,清新淡雅。但却很感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篇通讯主题新颖,发表在全国开展反腐败斗争之时,紧密配合了宣传形势。特别是在全国各地先后曝光一批大案要案,反面人物纷纷在报台上亮相之际,推出龚云华这位一身正气,秉公办事的财务工作者,无疑使报纸增加了正面宣传的份量,令读者鼓舞。 刻意选样典型材料,以过硬的事例打动读者,是这篇通讯的突出特征,我们知道,事例要典型是写好通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如果有了好的主题,没有典型的材料去表达,是不会奏效的。因此,在通讯中要托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来,当主题确定之后,一个很大的工程便是挖掘和选择典型事例。这篇通讯所选择的六个主干事例。个个过硬,掷地作响,步步深入地把财务助理员龚云华一身正气,秉公办事的精神境界, 放在一个个尖锐的矛盾之中:团长批的条子该不该报?政委出差的出租车票撕不撕?参谋长的二等舱船票给报销不报销?主管后勤的副团长签过字的公差帐要不要再审核?几个  相似文献   

15.
1989年2月12日,本台编辑部收到了一篇《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小通讯,介绍鹤壁六矿团员、青年捐款940元帮助19岁的瘫痪姑娘蕲红霞治病的感人事迹。通讯播出第二天,就收到了蕲红霞的来信,充满了对社会主义大家庭真挚的爱和矿工的感激之情。当天,我们又编发了这封来信,两天内就收到听众来信二十多封,热情赞扬矿务局六矿团员、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精神。面对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开展《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大讨论,一方面报道社会对蕲红霞的送温暖活动。在一个月零五天的连续报道中,发稿32篇,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影响之深、震动之大,是我们所预料不到的。为什么这一报道会收到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除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意义,具有时代精神外,对这一典型事件采取了连续报道的形式也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7.
去年12月26日,《新华日报》一版头条刊登的工作通讯《张家港,新时空背景下的跨越》,尝试用现场报道的?法报道重大典型,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张家港市委主要领导说:“这篇报道出手不凡,是近见年来张家港报道中写得最活、最厚重的一篇。”新闻界和报社的不少人士称赞,这篇通讯是典型报道中的一个突破……地方党委的肯定和同行的赞扬是对我们这次创新实践的鼓励,同时也引发出我们的一些思考。 怎样从经验性、业务性、工作性中走出来?工作通讯呼唤形式创新 这篇报道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12月中旬,省委决定将近年来两个文明持续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  相似文献   

18.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大众日报》2001年10月11日上的通讯《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一稿,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二等奖。这篇通讯在众多的参评作品中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殊荣,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