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正确处理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综合的关系 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单学科考试的测试目标有相同之处,都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不同的是单科考试主要考查对某一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科综合能力测试则是分别或同时对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2000年首次在江、浙、吉、晋四省试行3 X 综合测试,测试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作为文科综合之一的历史学科,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把学科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里,我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入手,谈谈我的看法。一、突出知识的联系性,重视知识的整合归类,把学科知识联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知识掌握缺乏条理和相互联系是学生学习的通病,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从“3 X”综合测试方案看:首先要求学生能熟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并实现学科内不同知识的综合,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实现相互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加强知  相似文献   

3.
吴庆锦 《现代教育》2003,(14):60-61
学生学习历史,最终目的是通过大量知识的综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定性为历史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或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物的价值、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观点的正误,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古鏊今的思维能力。无论从评价能力在历史学科中的特殊地位、还是从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上看,都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尹平仔 《江西教育》2003,(16):21-21
随着素质教育及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推行,跨学科综合比重有越来越大趋势,尽管如此,目前高考综合测试仍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提高学生综合科的解题能力,应把单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的综合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只有夯实单学科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科内的综合能力,才能在跨学科综合中正确完成知识的迁移。下面,我想从历史科的角度来谈谈提高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的几点认识。一、重视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人们对特定历史内容的一种理性认识和判断,是人们研究和阐释历史之见解的结晶。近年来,历史结论越来越成为高考考查…  相似文献   

5.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高考历史学科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在近些年更加明显。具体地说,高考对历史科能力的要求共有十项,其中第(8)项能力为:“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6.
学科渗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学科为基础,破除学科壁垒,知识的交叉综合,涉及两门和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动。但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是以单一学科为中心,割裂了学科间、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难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现状与新高考改革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笔者在参加广西师大教育硕士学习期间,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认为学科渗透式教学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优化课堂提问技巧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李铁军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学科的能力就是一般能力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化,它必须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其最主要的因素是历史思维。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策略一: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切的本源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典章制度等。因此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的相互联系,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9.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首先强调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这两种综合的具体方法如何?其中主要考查了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它对高中的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提出了什么新要求?本文以2000年苏、浙、吉文科综合卷中涉及历史学科的试题为例,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三年的高考“文综”实践表明:综合能力测试,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及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构建以学科内综合为基础、跨学科综合为突破口的学习与教学新思路。在此,笔者以哲学对历史学科的辐射为例,谈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霞 《考试周刊》2012,(88):122-123
新课程高考命题趋势凸显历史学科能力、学科思维、学科素养,通过引入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以适应新高考更显重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本文从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三方面说明如何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认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含义分析综合,就是把不同类别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知识的运用,其特征是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其价值取向是倡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了综合的要求,在高考要求中也明确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着重考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政治学科教学中应积极联系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努力探索不同知识渗透交叉、有机整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林长春 《辅导员》2014,(10):99-100
历史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先后相承的密不可分的一幅立体画卷。当前,新课标下的文科综合考试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就是对历史现象联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学科联系的能力要求"。历史科高考的命题又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搭建古今中外、纵横交错的立体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知识综合、迁移能力,发现和研究历史与相关学科,尤其是与政治、语和地理的渗透关系,是社会发展对历史学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改革是永恒的主题,是活力的源泉,是创新和发展的需要。为适应高校人才的选拔和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高考命题在指导思想、知识范围、考查功能、命题思路、题型结构、评分操作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广西高考实行“3+小综合”的考试形式,在“3+文综”的考试形式下,注重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  相似文献   

17.
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在保持近年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学科能力相结合的方向,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对试卷结构作了调整,体现了注重历史知识,突出综合能力,强调创新意识等特点,对今后历史高考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新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目的,全面阐述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从1999年历史试题来看,在考查内容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特别是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几乎无一不包含历史基本…  相似文献   

18.
林长春 《辅导员》2014,(15):99-100
正历史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先后相承的密不可分的一幅立体画卷。当前,新课标下的文科综合考试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就是对历史现象联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学科联系的能力要求"。历史科高考的命题又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搭建古今中外、纵横交错的立体知识系统。因此,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就必须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具体的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高考改革六年来,在命题的改革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是大大加强了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特别是综合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在试题中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强调了知识的更新和以事实为依据的新提法。因此,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强调对历史史实的全面出成*握之外,。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综合能力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评价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近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能力和跨学科的能力等。历史学科评价能力是指对历史事件的价…  相似文献   

20.
历史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俗地讲,“素养”可理解为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各要素(包括历史知识、能力、方法、思维等)的养成。那么,各要素在历史学科中具体如何界定,又是如何在考查中呈现的呢?下面笔者结合几道例题,对此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