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2年10月中旬的一天,陆定一同志叫我到他和秦博古同志办公的窑洞里去,告诉我说:“过几天,就是鲁迅去世六年了,我们要发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先生;你去准备一下,写一篇,拿给我们看看……”说时,他和博古都望着我,面带微笑。为《解放日报》起草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对我当时那样一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四年四月初,我刚由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的第一天,头一个见到的就是刘惠之同志。不等文化局陪我去的同志介绍,他就高兴地冲着我说:“老战友来啦,我们今后在一起工作,多好啊!”我很受感动,觉得他仍然是十六年以前我们初次认识的那样开朗、爽直、热情、亲切;不象经过那场反右斗争暴风雨摧残过的人,猛然见到分别多年的老相识时,不免会流露出某种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倒是我自己有点尴尬,只紧握他的手,微  相似文献   

3.
我记不起欧洲哪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个:判断他们的时候不要急躁。”这一次我们在苏联访问倒是不急不躁,光是在列宁格勒就笃悠悠地逗留了7天。以王维为团长的上海新闻代表团是应苏联列宁格勒市记协的邀请专程访问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市。团员有上海电视台金闽珠、文汇报茅廉涛和新民晚报的我,还有一位外事部门的龚国义。对上海市记协来说,还是头一回自己组团出访。  相似文献   

4.
我说刘绍棠     
前两天参加一个活动,见到了胡天培同志。天培和我同岁,我俩相识已有二十七八年。早在“文革”前,他就已和他的弟弟胡天亮一起创作、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他们四十来万字的长篇小说《山村新人》,从而奠定了他俩在北京文坛上的地位。天培为人热情、直爽。在我们俩聊天中,他提到,有位作家在外地报纸上发表文章,攻击刘绍棠,话说得很尖刻;还有位作家在自己的书里,影射攻击刘绍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骂刘绍棠。天培兄说的这报纸和书,我都没有见到过,不知他们是如何向绍棠身上泼脏水的,但这却引起了我要写篇文章的念  相似文献   

5.
冰心先生去世的第二天,我到先生的寓所看望吴青陈恕夫妇。他们已经从悲痛中平静下来,娓娓诉说老人家临终前的事情,和我商量后事的安排。谈完后,陈恕先生忽然告诉我,他在整理有关资料时,发现了我偕妻子女儿一起来看望冰心时拍摄的录像带,这可让我愣了好久。我几乎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情。一是因为我来得实在是少,那一次携妻女去拜望老人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说起来还得感谢陈恕,若没有他的安排,恐怕连这一次也没有。二是我们来的那天,并没有发现陈恕录了像,何以忽然有录像存焉?陈恕告诉我,那时候我们正一门儿心思和老…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图书馆在四化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呢? 有的人说:“图书馆不过管几本书,借借还还而巳,除此还有什么作用?!”说这种话的人,显然是因为他对图书馆缺乏了解,不足为怪。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搞组织和人事工作的同志,也认为图书馆的工作“简单”、“轻松”,随便派几个人去应付一下门面就行了。因此,常把体弱多病或不好安排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同志,往图书馆派,派去以后又很少过问,不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  相似文献   

7.
去年七八月间.我曾在香港做客座研究。人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热天肯定不是读书天.但我确实在那里倚仗空调避了北京少有的酷暑.连日“泡”在图书馆里.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相似文献   

8.
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距今已经8年多了,作为一名援藏记,我与孔繁森有过多次交往,并多次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作。在宣传孔繁森事迹方面,我可以说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第一”。  相似文献   

9.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之前,1986年7月的一天,中央台体育组给我们打来电话,要民运会准备情况的报道。我和芦克一同志一起去采访。民运会负责宣传的一位同志,详细介绍了准备情况。他还说,西藏代表团的赛马队骑着马从拉萨到达乌鲁木齐,已经投入赛前训练。西藏赛马队徒步来乌鲁木齐,是一个精彩的情节,写入报道,定会增色不少。这件事的可能性怎么样?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上班 1954年新年刚过,我们来到白雪皑皑的莫斯科。我们是应真理报邀请来到苏联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它的成员包括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等首都报纸的负责人和几个大区报纸的同志。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访问憧憬已久的伟大苏联,因此心情是兴奋和激动的,像是到了一个久已熟悉但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和老师的家里。代表团到达莫斯科以后的第一件事,是和真理报的几个负责同志谈日程。团长邓拓同志把我们的愿望告诉真理报的同志:我们是来学习的。学习,这个主  相似文献   

11.
2004年4月的一天上午。上海电视台的编导宋继昌率领《那个年代——去大后方》专题系列片摄制组,到武汉图书馆找我。当我在看他递过来的名片时,他开门见山就说:“我们想请你谈谈,1938年武汉地区的人口疏散和工厂、学校、政府机关的内迁情况。”由于他们事先没有联系,我毫无准备。于是我婉言解释。请他们第二天上午再来。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举国上下喜气洋洋迎接建国三十五周年之际,突然传来噩耗:苗风同志与世长辞。新闻战线失去一位精通业务的老记者,一名几十年战斗不懈的老战士。痛定思痛,令人更加惋惜。知道苗风的名字很早了,一直无由觌面。1978年我重返报社以后,他分工上夜班,也很少接触。编辑部的同志都很尊重他,说他是一位忠厚长者。一天,他  相似文献   

13.
老安  卓子 《新闻通讯》2012,(11):59-61
老安有天突然跟我说起他父亲晚年的一番相亲经历。那时.我们大家都在苦劝老安也去相一个老伴。老安摇摇头,说人心其实很小,只够装得下一个人。老安大我19岁,我俩忘年交。老安喜欢喝点酒,说喝了酒说话才有意识流。但我知道,老安以前是滴酒不沾的。老安退休那一年,也是他们夫妻异地生活整二十年。终于盼来要团聚的一刻,老安很兴奋,说俩人已经计划好,要一起去国外旅游,第一站南非。老安拿来多帧大幅的植物根瘤照片,说媳妇一辈子都在北京研究这个。他得意地哀叹:我这辈子竞没斗过这些丑七八怪的东西……某天晚间,老安打来电话,声音颤抖疲惫——他夫人突发脑溢血,竞在京去世了。他俩临了没能团聚。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在新疆因公殉职。作为一名援藏记者,我与孔繁森有过许多次交往,并在他生前就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  相似文献   

15.
1950年12月下旬,中央决定派何长工、沈鸿、段子俊三人组成赴苏代表团,与苏联政府具体洽谈帮助中国建设飞机制造厂的有关问题。出访前,周恩来总理再三叮嘱:“要谦虚谨慎,要向苏联同志说明我国没有航空工业基础,要从头建设的道理。谈判中有什么问题,随时打电报或电话向国内请示,要慎重从事!”而何长工却充满了自尊自信,他一同苏方谈判代表接触,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步步紧逼,使本来很艰难的谈判迎刃而解,圆满达到了出访目的。“我们是特别代表团”1951年元旦,何长工率代表团乘“伊尔-12”小型飞机抵达莫斯科。舱门拉开,何长工一跛一跛走下舷梯,同…  相似文献   

16.
同道俞晓群     
在电话里,聆其声,听其调,你会觉得,此人不会是一个太热情的人。我说,我迟早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杂写,他照样是不冷不热。他赠送过他写的个人著作《数术探秘》,书却我不大懂。一次刘杲同志跟我说,俞也送了一本这样的书给他,他也说他看不懂,好像一本天书。刘杲同志,在出版界何许人也,能经他提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孬种。于是,这样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人,长时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和一团悬念,我有了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记得与他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相识何必论迟早,反正都在出版界内做事,都有志于出版事业,是彼此都知道各自的名姓的。只记得最初的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两件。他从关外出差到了北京。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处,他知道我也要从长江边去那个地方。当我到达北京车站时他将到了机场,两人要错肩而过。为了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见上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同志约我从国际体育的视角写一篇关于百年奥运新闻媒体得与失的文章。我感到为难,因为,一是这个题出得太大,二是我毕竟不是新闻人,凭什么在这个领域说三道四。他们说,你长期从事体育外事工作,又参加了北京两次申办以及北京2008年奥  相似文献   

18.
王维办报     
黄俭 《新闻界》2000,(2):19-20
“王维同志还在《解放日报》当总编吧?”去年深秋的一天 ,我去拜访教育界的一位老友。一见面 ,他就问我。“早离休了。他大概今年已有80高龄。”老友听后 ,有些遗憾 ,谈起他想找王老总的缘由。几个月前 ,他搬进了顾村地区的欧式新房天馨花园 ,本想在如此优美的“巴黎风情”中 ,与老伴做做欢度晚年的美梦。谁知 ,这里的空气却不新鲜 ,附近的一家洋垃圾冶炼厂 ,不时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恶臭。“他们也写过几封信给有关部门 ,可都是泥牛入海。”他说 :“记得王维办报时 ,特别重视读者来信 ,在《解放日报》上我们经常读到来自群众的呼声。”这不…  相似文献   

19.
正在某文摘报上看到摘录满妹的一篇文章,此文记述她陪伴父亲胡耀邦的一段难忘的回忆。1989年元月,满妹赴长沙看望病中的父亲,过了几天,满妹要回北京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文章写道——没想到父亲居然一反常态,执意不让我走,竟转而问我:"你去过广西没有?"我回答:"上个世纪80年代初去过一次。"父亲笑了:"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广西变化大得很,一起去看看嘛!"……  相似文献   

20.
5月1日,噩耗传来,你那天凌晨停止了呼吸,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了! 前几天,我和勇进去医院看你,你已病情危重,说话也困难了,你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赶忙安慰你不要这样想,说过几天还来看你的。谁知真如你所说,那次竟是我们的永别,从此重晤难再了! 我为失去你这位好同志、好兄长,沉浸于深深的哀痛。泪眼模糊中,总闪现你的身影:你在认真负责地工作,你和蔼地与同志谈心,在拄着手杖慢步走向机关,在轮椅上艰难地坚持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