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考查硝酸的不稳定性知识要点: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硝酸的浓度越大越易分解.知识运用:由于分解产生的NO_2能溶于硝酸溶液中,故久置的浓硝酸往往呈黄色,这也说明了4HNO_3=4 NO_2↑ O_2↑ 2H_2O这一反应的可逆性.由这一反应也可推出硝酸的不稳定性,推出HNO_3的制备和相关的实验一般不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推出HNO_3一般要保存在棕色的试剂中,且置于阴凉处.  相似文献   

2.
硫与硝酸的反应比较复杂,许多教材与手册都将主要氧化产物写成H_2SO_4,其反应的方程式为:S 6HNO_3(浓)(?)H_2SO_4 NO_2↑ 2H_2OS 2HNO_3(稀)(?)H_2SO_4 2NO↑  相似文献   

3.
一、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改进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演示实验1-7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反应,若按教材内容进行操作,实验效果较差。原因是试管上方存在大量空气,对产物颜色的判断存在影响,对实验结论缺乏说服力。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对实验稍作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实验器材:普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2支。2.实验药品:浓 HNO_3、稀 HNO_3、细铜丝(密绕卷成圈  相似文献   

4.
<正>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金属与硝酸反应计算的题型,考试计算难度比较大,常常会出现错误。我在自己的错题本上整理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很多,现把我总结的规律归纳如下,与大家一起分享。(1)HNO_3与金属反应一般不能产生H_2。(2)还原产物一般为HNO_3(浓)→红棕色的NO_2;HNO(稀)→无色的NO;很稀的硝酸还原产物也可能为NO、N_2或NH_4NO_3。(3)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氧化性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理论和实验为依据.说明硝酸与金属反应时中间体HNO2的存在,以及HNO2对稀硝酸氧化性的影响,指出硝酸与金属反应的复杂性眼中间体HNO2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1.浓度与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增大物质的浓度,其氧化性(还原性)随之增强,减少物质的浓度,其氧化性(还原性)随之减弱。如浓硝酸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浓硫酸氧化性强于稀硫酸等。例1:38.4mg 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态),反应消耗的 HNO_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molC.2.2×10~(-3)mol D.2.4×10~(-3)mol解析:铜与浓 HNO_3反应生成 NO_2,但随着硝酸量的逐步减少,硝酸溶液的浓度变稀,则硝酸的氧化性渐弱,故随  相似文献   

7.
N_2O_5+H_2O=2HNO_3 五氧化二氮是硝酸的酸酐,它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硝酸,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但也有一些不是硝酸的酸酐的化合物,溶于水也生成硝酸,例如:  相似文献   

8.
浓硝酸和铜反应被还原为二氧化氮,稀硝酸和铜反应被还原为NO,即稀硝酸中氮被还原为较低的价态,是否可以说稀HNO_3比浓HNO_3氧化能力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作了实验,选用分析纯的浓硝酸,用BaCl_2溶液检验是否有SO~((2-)_4)存在。经过检验,无S~((2-)_4)离子存在,然后取约50毫升的浓硝酸和50毫升1:2的稀硝酸分别放入装有导气管的广口瓶中。 用1:1的盐酸和硫化亚铁反应来制取H_2S气体。把H_2S气体同时通入盛有稀、浓硝酸的  相似文献   

9.
硝酸是一种氧化性酸,其氧化能力与自身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与同一金属反应时,酸愈稀,则被还原的程度愈大,一般地说,浓硝酸总是被还原为 NO_2,稀硝酸通常被还原为 NO 和氧化态为 2价以下的产物。Cu 4HNO_3(浓)=Cu(NO_3)2 2NO_2↑ 2H_2O3Cu 8HNO_3(稀)=3Cu(NO_3)_2 2NO↑ 4H_2O然而,在中学教学中,学生对“浓硝酸被还原的程度小,而稀硝酸被还原的程度大”往往很难理解,并且容易  相似文献   

10.
<正>金属与硝酸反应是中学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一个重要计算。由此编制的计算题变化多端,思路广,隐蔽性解题难度大,本人从思维角度加以阐述,仅供参考。一、原子守恒法:可以解决金属或合金与硝酸的部分计算问题,利用金属的物质的量求出金属成盐所用的硝酸,进行一系列的计算n(消耗HNO3)=n(被还原HNO_3)+n(成盐HNO_3)例1.1.92g Cu与一定量的浓硝酸作用,当收集到1.12LNO和  相似文献   

11.
铜与稀硝酸作用时,可用下式表示: 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 那么在这个反应中,硝酸的氧化当量如何计算呢?常见学生解答中有下列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选的二道计算题,学生题解的错误率很高。从中可看出学生的知识缺陷,值得引起教师的注意。〔例一〕19.05克的铜与稀HNO_3全部反应,计算有多少摩尔的硝酸被还原。〔误答〕 3Cu 8HNO_3=3Cu(NO_3)_2 2NO~ 4H_2O 63.5×3克 8摩 19.05克 x x=((8×19.05))/190.5=0.8(摩)  相似文献   

13.
<正>我针对红色喷泉实验存在的问题,设计、组装了实验装置,采用硫氰化铁([Fe(SCN)_6]-)在水溶液中显血红色的特点,将其与二氧化锰(MnO_2)催化过氧化氢(H_2O_2)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结合在一起设计红色喷泉实验。在硝酸铁(Fe(NO_3)_3)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HNO_3)抑制铁离子(Fe-)在水溶液中显血红色的特点,将其与二氧化锰(MnO_2)催化过氧化氢(H_2O_2)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结合在一起设计红色喷泉实验。在硝酸铁(Fe(NO_3)_3)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HNO_3)抑制铁离子(Fe(3+))的水解使溶液基本显无色,然后加入  相似文献   

14.
关于硝酸的分解,不少书刊作过简单的描述。有的说:“纯硝酸达沸点后,就逐渐依下式分解:4HNO_3=2H_2O 4NO_2 O_2↑当被光线照射时,虽在常温也照上式分解。”有的说:“纯净的硝酸或浓硝酸在常温下见光就会分解,受热时分解得更快”。这些议论大同小异,其共同点是硝酸的相对不稳定性。然而要对这一性质真正理解和掌握,还需从加热和光照对硝酸分解反应的不同影响去探讨。  相似文献   

15.
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氧遇到空气,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 2NO_+O_2=2NO_2 (无色) (红棕色) 在试管中做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由于试管中的空气很难被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尽,一氧化氮接触空气,又立即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因此很难看到真正无色的气体,也就很难使人确信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若改用注射器做这个实验,使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隔绝,就能看到生成的气体确实是无色的一氧化  相似文献   

16.
取一直径30—40mm,长约350—400mm带塞玻管,橡皮塞中插入两根金属电极,竖放在放有水的玻璃水槽中,电极接在感应圈上。 操作方法 用感应圈产生的高压电弧在密闭管中放电,被封闭在玻璃管中的空气中氮气,被氧化成一氧化氮。刚一生成的无色一氧化氮和空中的氧化合而成棕色的二氧化氮。 当棕色气体在管中呈现,可切断感应圈电源。 一旦停止反应即可看到管中的棕色气体缓缓消失,这说明二氧化氮已开始水化成硝酸和亚硝酸,反应式:2NO_2+H_2O=HNO_3+HNO_2 (或3NO_2+H_2O=2HNO_3+NO  相似文献   

17.
稀硝酸作氧化剂时,有些反应式中水是反应物。例如: ①3P+5HNO_3+2H_2O=3H_3PO_4+5NO↑  相似文献   

18.
通常所谓NO_2气体在室温下实际上系NO_2—N_2O_4的混和气。例如在27℃时混和气中NO_2和N_2O_4的体积比约为1:2。NO_2和N_2O_4在室温下与水发生如下的反应: 3NO_2 H_2O=2HNO_3 NO……① 3N_2O_4 2H_2O=4HNO_3 2NO……②由①、②两式可知.NO_2与NO的体积比为3:1.N_2O_4与NO的体积比为3:2,故NO_2气体在室温下与水反应时,反应前后的气体的体积比在  相似文献   

19.
将化工厂废硝酸直接硝化对甲苯酚制取高性价比的医药中间体邻硝基对甲酚,通过跟踪水相中游离硝酸根的紫外吸收值变化,考察油水体积比、温度、转速及硝酸与对甲酚的摩尔浓度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水体积比为5∶34、温度30℃、转速600 r/min、n(硝酸):n(对甲酚)为1∶0.8时,废水中硝酸含量下降了82%,邻硝基对甲苯酚收率达79.5%.  相似文献   

20.
在高二氮气一节课文中出现了NO_2溶于水后生成HNO_3并放出NO的反应。这一反应是学生不易接受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增补了“NO的氧化和NO_2的溶解”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NO_2溶于水时,不同于SO_3等酸性氧化物溶于水时,只生成对应的酸,它在生成硝酸的同时,还要放出NO气体。这个实验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在硝酸的工业制法中,常在吸收反应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的道理。现在就把补充实验的装置、原理及操作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