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黑色反应板上进行氨与酸反应的学生实验 ,虽然提高了反应产物———铵盐的可见度 ,但由于实验室内空气流动 ,氨在其发生装置的导管口毫无遮挡的反应板上逸散损失的现象特别严重。针对本实验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们设计制作出新颖的微型实验装置———氨与酸的瓶管反应装置 ,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装置制作材料  高型 (高度为 5cm)、低型 (高度 4cm)的废青霉素药瓶分别为 1个、 3个 ,废旧的一次性输液器 1套。2 瓶“管”反应实验装置图图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向高型青霉素小药瓶中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铵固体药品 ,再…  相似文献   

2.
贵刊2000年第7-8期第41面的<用TVT板做氨与三强酸反应实验>一文,经试用,仍感有以下不足:一是聚脂TVT板凹槽在热的氨气流作用下扭曲变形;二是有些学生实验前忘记准备TVT板,有的用毕随意废弃丢弃,给紧接着的下一班实验造成器具不足的麻烦.经研究,我改进制作了氨与三强酸反应器皿,实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在中师和高中化学教材中编排的氨与酸反应的学生实验,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①在玻璃片上滴的酸滴,会较快地向外扩展(特别是浓盐酸和浓硝酸),使氨气与各酸的反应相对地不集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的是在氨的制取装置的导管口外,氨与浓盐酸,还有浓硝酸所挥发的酸雾在玻璃片上留下了白色的铵盐晶体。②即使氨与酸反应生成了白色结晶,但其量之少,在透明的玻璃片上也较难于观察。为此,我们对酸的载玻片进行了加工。a.在载玻片上用氢氟酸蚀刻了凹穴。在统一尺寸(5×10cm)的玻璃片上涂上较厚的一层石蜡,然后用口径合…  相似文献   

4.
在中师和高中化学教材中编排的氨与酸反应的学生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此实验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氨与酸反应能生成白色晶体铵盐这一化学性质。但我们按教材所示的方法用普通玻璃片作为三种酸的载体分别进行实验,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玻璃片上滴的酸...  相似文献   

5.
在中师和高中化学教材中编排的氨与酸反应的学生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此实验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氨与酸反应能生成白色晶体铵盐这一化学性质.但我们按教材所示的方法用普通玻璃片作为三种酸的载体分别进行实验,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6.
贵刊2000年第7-8期第41面的《用TVT板做氨与三强酸反应实验》一文,经试用,仍感有以下不足:一是聚脂TVT板凹槽在热的氨气流作用下扭曲变形;二是有些学生实验前忘记准备TVT板,有的用毕随意废弃丢弃,给紧接着的下一班实验造成器具不足的麻烦。经研究,我改进制作了氨与三强酸反应器皿,实验效果更好。 a.材料。5cm×8cm玻璃板、直径0.8-1cm的平底针剂玻璃瓶若干个、电脑打印5号字三强酸标签、玻璃胶、细电阻丝。 b.制作方法。电阻丝接在6V电源上,把电阻丝缠在(只一圈)针剂瓶平底以上0.5cm…  相似文献   

7.
氨与酸演示实验的改进甘肃省徽县一中王俊英高一化学第六章《氨和酸》第三节氨的化学性质中氨和酸的反应中讲到,拿一玻棒在浓盐酸里蘸一下,另一玻棒在浓氨水里蘸一下,使两棒接近,就可以看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白烟是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化合...  相似文献   

8.
针对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中"氨的制取、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等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教师查阅文献资料、反复研究与实践,从实验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对三个实验进行整合、优化和改进,形成了氨的制取、收集、性质、尾气吸收"一体化"绿色创新实验装置,不仅满足了课堂演示实验可观察性的要求,还让学生了解了氨极易溶于水且...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一化学教材上“氨的催化氧化”实验的步骤,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做了以下改进。一、装置图说明:1.增加单球干燥管(内装无水氯化钙)。其作用是:氯化剂是干燥剂,可以吸收氨在催化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水。更重要的作用是:无水氯化钙与未反应的过量氨形成氨合物(CaCl_2·8NH_3)。这样,使反应生成物中基本消除过量氨的存在,进而消除了硝酸铵——白烟生成的可能,而得到较纯净  相似文献   

10.
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体现了氨的重要化学性质.在实验过程中,该反应存在以下问题:浓氨水、浓盐酸的挥发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反应产物是烟还是雾,无法进行验证;反应一次性进行,无法重复演示.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特设计了一套进行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的微型化装置,它不仅适合于教师多次重复演示,而且适合于学生实验.该装置设计简单,易于操作,无污染,实验效果良好,可以验证产物是烟还是雾.  相似文献   

11.
高一化学学生实验七氨气与硫酸、硝酸、盐酸反应的实验 ,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是在玻璃片上滴上 3种强酸进行实验。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实验时 ,或因滴加酸液过多 ,或因移动玻璃片时不小心 ,致使酸液溅流到实验桌上或溅到学生的手上、衣服上 ,造成安全事故。我利用包装草珊瑚含片的TVT板 (其他包装药品的TVT板亦可 )来做氨气与三强酸反应的实验 ,可以克服上述方法的不足 ,材料易找易做 (可安排学生提前做好 )、操作安全、实验效果好。制作方法是 :将取完药片的包装草珊瑚含片的TVT板撕去圆形凹槽周围的铅箔 ,用水冲洗干净 ,从中间剪开 ,…  相似文献   

12.
氨跟酸的反应,在教科书中通常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使这两根玻璃棒接近,同学们只能观察到玻璃棒上有大量的白烟产生。这种白烟是氨水挥发出的氨跟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化合所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但是氯化铵晶体却往往不易观察到,这与蘸取的浓氨水和浓盐酸的量有关。笔者通过实践组成连通装置,该仪器装置简单,使得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1实验装置及药品如图1所示,广口瓶125mL2只,分别为A,B,集气瓶125mL1只为C,皮唧一个、250mL烧杯1只、普通漏斗1只、带玻璃导管的双孔胶塞…  相似文献   

13.
金属铝这节的教学难点是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了直观地说明铝即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本人结合教材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1实验装置图1图21、1′玻璃尖嘴;2、2′为开关;3、3′为铝片;4、4′带孔隔板;5、5′为反应装置;6为稀盐酸;6′为氢氧...  相似文献   

14.
_、提出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酸和水反应这节内容后的科学探究中,使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探究铁的活泼性以及反应生成的物质。教科书中要求实验装置应包括水蒸气发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检验产生的气体等部分。教科书中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发生装置是由湿棉花加热提供水蒸气,气体检验装置是用肥皂泡和火柴来检验气体。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制的回流、分水、蒸馏三合一实验装置代替传统的加热回流、回流分水及蒸馏3套实验装置,以环境友好型固体酸Zr(SO4)2/SiO2和TiOSO4代替传统液体酸为催化剂,分别合成乙酸乙酯和乙酸正丁酯。通过合成反应的酯化率、产率及产物的酸值比较研究三合一装置与传统装置在酯化反应中的性能差异,并用FTIR表征酯化产物的分子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三合一装置在酯化反应中的加热回流操作性能与传统装置相当,回流分水与蒸馏操作性能优于传统装置,它对两种酯产物的分子结构均无影响;三合一装置不但适用于实验教学、科研实验,还为相关化工生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Na与酸溶液反应实验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Na是先与酸反应还是先与H2O反应,以及酸溶液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为此,结合相关化学原理进行了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在对相关实验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出:Na与酸溶液反应并非先与酸反应后再与H2O反应,这一结论与氢离子的浓度有一定关系;在Na与酸溶液反应时,氢离子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但也要考虑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启普发生器作为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产生气体的装置,其优点是操作简便,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无机化学实验》——氢气的制备和铜的原子量测定学生实验中,就用到了此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葫芦状容器中酸的浓度远低于下部盛放液体容器中酸的浓度,反应后期速度很缓慢,产生的H_2量满足不了实验的需要,造成CuO还原不彻底。若重新加酸,必须停止反应,排掉稀酸液,待一切安装好后,验气,纯净后方可重新进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P98氨与氯化氢的反应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氨遇到氯化氢时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即形成"白烟",如图1所示,NH3+HCl=NH4Cl。在实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图1氨与氯化氢反应(1)此实验在敞开的环境中进行,由于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挥发性较大,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按课本上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看不到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生成,而是铂丝红热和白烟状硝酸铵出现。当然铂丝红热,可以证明氨在铂丝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而且是放热反应,生成了一氧化氮;白烟状硝酸铵出现,证明反应在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本第一册中 ,有关氨的制取实验 ,采用了如图 1所示的实验装置。图 11 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1 1 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时 ,使用棉花团可防止空气对流 ,但在实际操作时 ,排出空气的同时也会有少量氨气的逸出 ,从而污染了教学环境。1 2 在检验氨气是否集满和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时缺乏连续性和密闭性 ,不仅操作烦琐 ,而且造成有害气体的外逸。为此 ,将氨的制取实验作必要改进 ,并补充有关氨的性质实验 ,如图 2所示。图 22 改进和补充后的实验操作方法2 1 若需收集氨气时 ,打开止水夹a、b、c,合上止水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