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面向全体"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是与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一部分学生的教学相区别的。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些时候,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从传统走向创新,从老版式走入新课标,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着我的思想,同时也改变着我的教学,下面我就谈一谈"面向全体"教学的点滴经验。一、讲解要有艺术———磋商互动讲解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策略之一,从传统的课堂到现今的课改都离不开讲解。也有人说,当今的创新课堂都是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师把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后,头脑灵活一点的学生抢着回答,而大多数学生只有"听"的份。那些"听者"便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整个课堂活动缺乏全体参与性,最终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无法体现,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设计缺乏创意;二是一味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以"说"为突破口,以此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情感因素,让学生敢说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问的是:"这个问题谁会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会的举手回答,不会的老师也不提问这样的课堂方式,所以课堂上出现的都是正确的、精彩的回答,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回答问题.他们怕出错,他们怕看到老师眼神中的不耐烦,更怕被老师无情阻断.记得一位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好课像登山",他说,怎么上山?  相似文献   

4.
<正>一、多媒体时代语文课堂异化面面观有幸观摩过语文专家的课堂,颇受震撼和启发。既对授课者的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顺畅的衔接由衷感佩,也为学生的良好表现折服,常想:我的课堂怎么那样缺失气氛呢?我怎么遇不到这样的善于配合的好学生呢?后来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一篇文章,文中谈到当前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为导演出声情并茂的"好课"费尽心机:首先由几个或者十几  相似文献   

5.
徐建芸 《成才之路》2014,(26):43-43
正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我想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好课,"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也是好课,关键是学生有没有真正进入了课堂的佳境。如果你的课堂让学生心灵震撼、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就会给人以无穷的享受。《月光启蒙》教学案例。一、复习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课《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  相似文献   

6.
有幸听到某优秀教师执教的一节<奇妙的克隆>的公开课教者教态亲切自然,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教学进程推进也很流畅.这些都符合当下好课的评价标准,受到听课者的好评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但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却产生一些疑惑: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呢?辗转思之,笔者认为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和一些听课者在"课堂生成"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有必要廓清.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目前的学习长远性来说是远远不足的,在初一、初二内容比较简单时我们感觉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初三后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上学生越来越沉默了,课堂内容无法展开,甚至是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期望。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改进一下我们的课堂,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1.游戏教学提兴趣(1)游戏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在这样的现状下我  相似文献   

8.
每次听课总有这样的感觉:做作、表演、虚浮的课缺乏生命力,真正赢得大家赞赏的是那些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真正的好课给人很多有益的启示,令人久久难忘,回忆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都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都是真诚地走近学生,他们的课堂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笔者在整理听课记录时,发现这样三种课堂是有魅力的:一是灵动而有效的课;二是扎实而广博的课;三是"双管"融合得好的课。  相似文献   

10.
正"倾听"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必须从一年级倾听态度、倾听意识抓起。美国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教师应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是课堂倾听。"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曾经都有过"热闹非凡"的场景——爱说话的学生多,认真倾听的学生少。提问时总是出现"老师,我来,我来……"的声音一遍又一遍。这样的课堂,教者筋疲力尽,一筹莫展,学生糊里糊涂,不明所以。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应该注重在一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15,(1):8
《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10期刊登刘长铭的文章指出: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老师讲得少的课是好课,讲得多的是不是好课?学生练得多的是好课,练得少的是不是好课?课堂提问多的是好课,提问少的是不是好课?有讨论的课是好课,没有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没有简单的答案。也许评价标准主要是原则性的,不必过于细化和量化。好课是有共性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全面关心他们成长的老师。除知识和方法外,学生从这些老师那里还能学到生活智慧、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所以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师生相处的一段生活,教育就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可以把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听了不少课,常常也在思考,现今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才能上出品位,上出好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引领要有"度"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和学生展开对话的:师:这位哲学家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是什么内容?(生答:去旷野里除草)  相似文献   

13.
吴野 《广东教育》2007,(5):42-43
“我们的学生怎么啦?”看着课堂上一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的模样,我一直在心底自问着:“是不是我们的课堂有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是以课本知识为本位,而忽略了学生这一充满活力的课堂主人的存在,尽管教师单方面按着事先备好的教学思路津津乐道,或激情澎湃,而我们的学生却  相似文献   

14.
好课如歌     
正近几年经常参加大型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一个问题也不断跳入脑海:什么才是好课?教师听课,关注的焦点是教师。好课,多伴随着对教师一言一行的评价。一次异地开课,主办方安排短信评课。我收到的评课意见中很少提到学生在写作上的困惑或进展、上这节课时的表现等。大家更关心的是我如何设计,很多人希望知道我是如何练成这样的道行的。说实在的,这不是道行,仅仅是"技",古语中的雕虫小技,只需"操千曲而后  相似文献   

15.
袁庆侠 《小学生》2012,(11):77-77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质疑的情况如何?我首先在本校一、二、三年级组对45位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查:"你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吗?"得到的回答要么是"经常",要么是"偶尔"。从我发放的《学生调查问卷》也得知:老师们在教学中都意识到了让学生质疑的重要性,但仅仅是停留在课堂的某个环节,个别学生上。那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谈了。事实上,哪个学生能没有疑问?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6.
自1988年师范学校毕业以来,无论是做普通的教师还是担当业务领导,我一直在追寻着自己心中向往的那种朴实而又感天动地的教学风格;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尝试。学生作为家庭成员,何尝不是父母眼里的龙和凤。一想到学生们将来要独闯社会,我就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关注个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全体,收获全线告捷的喜悦,享受做一名教师的自豪和荣耀。记得一位伟人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想讲,教师讲一堂好课(过去大家轮翻上演的作秀课)不难,难的是堂堂上好课。好课什么样?好老师什么标准?秀拳花腿式的课我看了很多,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一辨"课堂容量"课堂容量指的是课堂所负荷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学生对这些信息消化理解程度的高低。较通行的看法是,一节好课,应该有较大的课堂容量。这样的评价标准,固然可以防止"课堂大而空、学生少有得"情况的出现,但同时也有导致"课堂密度加大,学生吃不消"的可能。这种现象在公开课、比赛课等事关教师"人生事业荣辱"的课堂上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课程理念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有一次,我接到上观摩课任务,执教四上《雾凇》一课。备完课后,我不禁为自己精彩的导入语而自鸣得意。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自然现象。"然后播放雾凇美丽的图片,在悠扬的音乐中,我声情并茂地说:"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像高山上的雪莲,洁白高雅;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这就是——雾凇。"  相似文献   

20.
<正>开学的时候,常听到其他老师问我:"这届一年级闹啊?"我挺得意地回答说:"不错,这届一年级还是挺安静的。"这就是这届一年级给我的第一感受。好景不长,当学完数字,开始需要学生大量说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课堂气氛不亚于六年级课堂的气氛,那种沉闷常常让我出现幻觉,难道他们真的是一年级吗?一、课堂上需要举手回答问题吗?"课堂上需要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吗?让他们回答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我产生这样两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知识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