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和学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关注内部生成。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丁远坤 《高教论坛》2003,(3):165-168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其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即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些观点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有诸多启发: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学习的经验背景;重视教学的社会性;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教学模式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提出的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发展成为新的教学思想。它认为学习是人们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协作活动,通过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外部环境主动选择的信息相互作用以苏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据此观点可得:第一,学生才是认缸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植过程起到的仅是协作和促进作用,帮助其追加新知识于开放的知识链,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第二,“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中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性地获取,并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应不同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要体现出中职语文的学习特点。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对知识、学习和教学提出的新的思想观点,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是当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强调环境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新的方法论思想,对中职学校语文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周云匀 《云南教育》2005,(23):33-36
根据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协作学习过程画龙点睛的引导。在网络环境中有效地创设情景,唤起学习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革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晶 《培训与研究》2005,22(2):97-100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学习意义的建构性的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和冲击是非常大的,它提示和引导传统教学的革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基于问题进行学习;师生合作教学。  相似文献   

9.
阮克信 《小学校长》2006,(1):10-10,6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阱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构建主义提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是学生认知的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新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理论,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钟启泉教授指出:“时至今日,尽管依然存在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但已经达成共识的是:知识不是游离于认识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学习过程也不是打开‘知识百宝箱’向学生移植信息那么简单机械。学习乃是学生建构他们自身对于客体的理解,亦即知识是由学习主动建构的。”  相似文献   

11.
从活动理论看学校学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简要概述了活动理论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发展及活动理论自身的发展情况,以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传统的学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包括通过作为学习目标的知识向学习任务的转化,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获得新知识,了解知识的意义;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和共同体;注重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非预定性。  相似文献   

12.
汪爱民 《小学生》2012,(8):38-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换言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正体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06,(12B):10-10
美国中学地理教材《地球变化的表面》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美国地理教材充分注意到了这一教学论原则,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并建构自己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一定情境(自然及社会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等)的帮助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校是一所刚由师范改制的中学,生源普遍较差。面对这样一些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存在畏难情绪的学生,笔在数学教学中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应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可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取情境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解剖性学习和依托性学习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化学教学中学习情景的创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知识是情景性的,是在不同的情景中被个体重新建构并获得意义的;其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景”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全日制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这些理念传递的信息是: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固化知识的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结构和提供的学习条件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学习知识的一般过程是: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旧  相似文献   

18.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仅是一种解释,但具有动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具有社会性和化性。在建构主义视野下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更新教育理念,确立新的学习观;转变教师角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理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已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距离和问题也随之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学活动,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知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实施中,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法,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但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其实,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教师研究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