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道自然--陶渊明的玄学人格及其自然之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作为从玄学“山水诗人”阵营中脱离出来的“田园诗人”,其儒道释兼综的玄学人格对后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现结合儒道释的自然观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审美趣味作分析,并体味其深谙于其中的自然之乐。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格理论及实践的角度研究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关系 ,认为儒学背景下的玄学发生及演进实质上是儒家人格的玄学化。《论语》中隐者对孔子的批评以及《庄子》对儒学的批判是玄学化之遥远的起点 ,东汉党人的“人格玉碎”是玄学化之文化心理前提 ,以儒道关系为轴心的三次磨合 (正始玄学的道本儒末儒道兼综、竹林玄学的越儒任道、元康玄学的内道外儒 )是玄学化之基本过程 ,圣人、才性、有无、自然名教是玄学化面临之基本课题 ,东晋士人儒玄双修、释道合一的人格实践则为玄学化完成之标志  相似文献   

3.
竹林七贤追求个体身心的自由与完美,把庄子的人生哲学纳入玄学体系中,使竹林玄学成为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虽突出了个体存在,但又导致了士人人格的分裂,既追求人性的自然,又无法真正割舍名教,在矛盾中带有儒道调和色彩.  相似文献   

4.
阮籍、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也同中有异。本文对阮籍、嵇康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玄学思想的异同作了论述,指出他们的玄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儒道结合,二者玄学思想的异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天人合一"、"养生"、"音乐"的诠释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几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二人对时政和文学的取向上。  相似文献   

5.
《韩诗外传》从表面看来似乎主要表现的是儒家思想,其实不然。本文认为道家思想才是该书的底色。在治国修身方面。《外传》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本,以儒家礼治思想为末,由本及末,儒道并举。在汉初儒道相争的思想背景下.《外传》的思想显得特出而与后世玄学融合儒道的思路有着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刘表在襄阳开办了荆州官学。荆州官学教官宋忠等人儒道兼综,形成了荆州学派。魏晋时期,山阳王弼在荆州学派的基础上,通过注释《老》、《庄》、《易》,将儒道融合研究,又形成了魏晋玄学。东晋时期,释道安在襄阳弘法时,大胆革新,"洋为中用",以王弼的"贵无派"玄学理论解释佛教般若学,创立本无宗。形成了一种既像印度的般若思想,又像中国的玄学思想;既不同于印度的般若思想,又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的新理论。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印度般若思想和中国《老》、《庄》、《易》思想的合流。道安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般若学与在襄阳创立的荆州学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源于襄阳,成于襄阳。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玄学勃兴,但儒学仍然以社会底蕴的方式延续、传承。魏晋的玄学名士大都儒道兼综,他们不但不废儒学,而且具有深厚的儒家底蕴,尤其注重儒学中的礼学,并将其作为齐家、传家之家庭教育的主旨,及巩固家户门风的思想依据。即便是身为著名玄学家的嵇康、阮籍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玄学是魏晋时期通过清谈深入探讨宇宙社会人生之本体的思潮和学说,对当时的文化、教育、艺术、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还与后世佛教、道教以及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关系。玄学清谈在表现形式及其实质方面与当代课程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教学对话及其理解性实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整理、挖掘玄学思潮中的教学对话及其理解意蕴,对完善教学对话理论、指导当今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心”是魏晋当时受玄学思潮影响下的那种风流洒脱却又表里如一的心灵境界。它的本质可以概括为自然与精神的超越性,但又有着若赤子般的内在真情。魏晋士人们如阮籍、嵇康以及陶渊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也融入了他们对玄心的追寻。魏晋“玄心”既是对儒道“赤心”的融合,又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思想在儒道玄学之外,还受到了魏晋佛教的影响,从陶渊明的家族背景、交友往来、所处时代的特色、诗文的语言和思想内涵中,都可以看到其与魏晋佛教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在各发展阶段虽有不同特点,但始终围绕“名教”与“自然”问题进行儒、道整合,试图形成一种适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指导理论。但客观结果却与理论目标相悖离,魏晋玄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并不成功,而它在儒、道整合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即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政治上分裂动荡,官学式微,儒、道、佛、玄的并存,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异性发展和多元化,学术思想比较活跃。这为魏晋时期的私学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客观条件,形成了魏晋时期私学繁荣昌盛的局面。魏晋的私学又不同于先秦的私学,具有很多极具历史意义的特点,它承担起了传承、创新思想文化的历史重任,对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受魏晋南北朝时代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了儒道兼综,继而儒玄双修的时代特色。同时,这一时期的家族教育又始终和儒学不可分割,儒学作为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根本地位未曾动摇过。可以说,儒学及其儒家观念仍是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底色。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变,促使了这一时期社会学术思想的转变,即由经学独尊到儒、玄、道、佛等多元思想的博弈与互动,在这种博弈与互动中,使得门阀士族为了正门第、保证其高贵门第地位永固和政治经济特权永存而纷纷重视修史;下层寒士阶层为了扬名后世也很重视修史,致使这一时期官修、私修史书繁盛。五胡十六国等少数民族的入侵,使得统一的政治权威碎化为多元的、狭小的单位而出现真空,致使他们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与融合,他们为争"正统"或隐"僭越"也很重视重修国史。佛教的传播对这一时期史学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繁荣期,玄学、道教以及文学在这个时期都有着精彩的展现。尽管不同的社会思潮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时代变迁的不同感受,但都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展现,只有将它们视作发展变化的统一整体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样一种思想上的发展是在一个方向上的连续推进,并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总体而言,汉末到东晋的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动乱到局部和平的变化,这个时期的思想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宗教到理性再到经验的推进过程,思想的追求逐渐从形上世界向形下世界推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论肇始于《周易》,成熟于唐代。而处于之间的刘勰对审美意象论最终铸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勰生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耳濡目染中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对其文艺美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道两家。本文从意象本体论、意象创构论以及对唐代意象论产生的影响三方面对刘勰的审美意象论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7.
魏晋以至唐代,儒、释、道三教不断调和而以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为基础与核心,这一切使道教神仙思想被极大地世俗化、人生化了。随着道教“仙境说”与“地仙说”理论的提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女神逐渐转变为人性化、人情化特征鲜明的女仙,古老的入神恋故事开始向人仙恋故事过渡,并由最初的修道主题向勃兴的婚恋主题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绘画理论,对冠绝当代、后世宗承的画家及其创作多有评述,这为探视古代画家的创作心态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古代画家"守其神,专其一"的心态修持,是儒释道文化集中影响的结果。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古代画家在儒释道文化相互融合的环境下,广泛汲取儒释道文化中有关心态修持的思想成果,从而为绘画心态的修持以及理想境界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历史阶段,儒学衰落.玄学兴起,士人们从庙堂政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走向历史的前台.在大起大落、盛衰荣枯频繁交替的时代里,士人们在或超脱、或悲痛、或忧愁、或歌、或哭之中凌空高蹈、张扬个性,演绎了时代人与文的丰富主题,呈现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文士们骋才使气,扬葩振藻,为我们展示出一幅独特的文坛画卷.  相似文献   

20.
刘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儒、释、道、玄等各种思想大融合时期。在"外儒家而内释老"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文学思想也是极其繁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将从其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