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章旨在将新写实小说和五四以来(1917—1949)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一番比较,由此展开对新写实小说局限的反思。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高扬,二是浓郁的悲剧意识;而新写实小说却有着与此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丧失,二是悲剧意识的缺乏。显然,相对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呈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双重倒退。  相似文献   

2.
刘斌  韩琨 《现代语文》2009,(7):87-89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其小说中最基本的创作倾向和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他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其最大的特色是他的悲剧艺术性。他的现实主义的悲剧小说创作具有启蒙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等特点。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之发轫,创现代小说之特色,集现代小说之大成,对“五四”文学及其后的文学发展有着巨大的领潮作用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创作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是脱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评点的《林兰香》,是一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多方面价值的长篇小说。据陈洪先生考证,这部小说应该成书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林兰香》虽为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却从内容和思想上颠覆了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浪漫主义传统,在审美情趣、悲剧意蕴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同类小说,向现实主义创作迈进了一大步。本文试从《林兰香》的内容主题和创作方法入手,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明末清初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现实主义新转向。  相似文献   

5.
《药》是鲁迅著作中的名篇,也是大学和中学的传统教材.关于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和它的主题思想,似乎早有定评,例如:“《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鲁迅既痛心于群众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未能觉醒,更致慨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脱离群众,这就使小说的结构含有双重的悲剧性.”(唐:《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其实,这“双重的悲剧”并不存在.短篇的主题只是揭示群众的愚昧,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所谓“更致低于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说法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家的思想实际。第一,小说对夏瑜是持肯定和赞…  相似文献   

6.
王枫 《考试周刊》2008,(8):144-145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重要小说流派.虽然其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但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依然延续着.本文以刘震云等几位"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为例,探讨了"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从美学上看,新写实小说展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客观上提供了孕育悲剧的温床,但新写实小说认同顺从环境、耽于世俗的生存方式,又抑制住了悲剧的诞生。悲剧缺席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有关,更与当前社会生活特点紧密相联,同时也与西方文学艺术中所表现的对人自身的信仰危机相通。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是借鉴西方新小说的客观冷静、传统现实主义的深刻真实、古典小说雅俗共赏的故事性和批判现实主义对社会问题以及人生人性悲剧的关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写实小说具有疏离典型但突出个性化人物、消解矛盾但增强故事、淡化环境但具有展现生活背景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9.
《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以创造性学术姿态和宏阔的批评视野,解读世纪之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最新景观,重视和追求理论创新,从整体上把握新现实主义小说思潮脉动并确认其在当代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深入剖析其审美品格、理性主义、批判精神及其人情怀,在理论上对“反腐学”首次给予科学定性定位,使现实主义学理论得以深化与延展,为中国当代学史后续书写提供了可贵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茅盾小说具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色彩,茅盾从悲剧美的高度,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揭示了各类悲剧产的客观环境与社会因素,寄寓着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憎恨与反抗、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茅盾小说中的各类悲剧色彩斑斓,因其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石,故色调有别于中国或西方的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11.
科幻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新奇大胆的创意、绚丽夺目的视觉效果以及人类对未来或未知的孜孜探索精神,创造出崭新的电影空间,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美国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是两部有着特殊意义的科幻作品,通过对这两部代表性的科幻电影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科幻电影和美国科幻电影在立意和价值取向的一些异同。深入思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既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创作特点,又可以找到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Theodore Dreiser is now regarded as one of the pre-eminent American realistic novelists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n anatomist of the American Dream.In his great work An American Tragedy,Dreis- er exposes and criticizes mercilessly the corruption and black side of American society.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the fiction.This paper illustrates "An American Tragedy" is the re- flection of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ragedy of a mortal,the tragedy of American society,and the tragedy of the American Dream.  相似文献   

13.
论新写实小说及其创作--以池莉、方方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时期文学,本质上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但它充满了苍凉的悲剧色彩。新写实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但它在淡化政治之后,以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貌和精神状态的接近自然主义的一种写实主义,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变异和发展。新写实小说派有许多重要作家,池莉和方方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她们以描写庸常生活中的庸常人生为己任,以最富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和“民间”为题材,描写普通人的凡俗生活及喜怒哀乐,注重生活的还原和人物生存背景、生活状貌、生命搏动、性欲望的描写,从而显示了普遍的人生意义,令读者咀嚼到历史、社会和生活的深厚况味。  相似文献   

14.
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美学意义,也将中国现代悲剧中的现实主流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写实小说在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时其创作风格之归属也众说纷纭。实际上,在新写实文本中释放着清醒的现实主义气息。正是这种清醒的气息使风格各异的作家们在特定的时期内形成了相同的创作倾向并影响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周冰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12-113
《呼兰河传》具有强烈的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作品本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它植根于中国小说美学传统基础之上,融合了对中国小说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变异。中国传统小说美学强调小说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于它的真实性,它要求作品逼真、有情、传神,而《呼兰河传》恰恰完美地满足了这三点要求。  相似文献   

17.
“清明”、“元宵”两大传统节日在《聊斋志异》中具有独特的叙事意义.它们不仅为人与人、人与异类的巧遇提供了有利时机,而且为怪异故事的衍生提供了现实背景和依托,使故事虚实交织,真幻相映,呈现出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了“聊斋”故事“乐中伏悲、乐极生悲”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祥子悲剧是一个努力向上的"人"最终被毁灭的悲剧。祥子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人生弱点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恶劣的社会环境才是最根本的主因。城市文化颠覆了既往农村文明的生活规范,使祥子成为无根的浮萍。"天地不仁"的冷漠社会,使祥子成为无助的"社会孤儿"。长期压抑下的心灵困境,使祥子成为无魂的躯壳。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到城市谋求新生活的今天,祥子悲剧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被人们定义为爱情和复仇小说,但在这简单的爱与复仇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人物悲剧原因。这场爱不仅是人物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作者在全书巧妙运用象征艺术来揭示人物性格。它承载了人物命运和小说主题的众多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