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动机,往往能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上课刚开始,我就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对新知识的探求中。如在讲“圆的认识”这节课时,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有正方形的吗?有三角形的吗?为什么?”“那么椭圆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学生们进入了深思中。接着,我因势利导地提出:“圆有什么特征吗?”当学生面对着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感到困惑时,我…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觉得培养学生的质疑解难能力至为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那么学生获得字、词、句知识的同时也会接受“按葫芦画瓢”的坏习惯。因此,中学阶段,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于无疑处有疑”的能力,培养自“解其惑”的能力,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  相似文献   

3.
梁文科 《甘肃教育》2011,(18):82-82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之一。因为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凡是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感兴趣,才会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交流。所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培养目标及任务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就需要从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问题到底由谁来提?这是我们培养人的原则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最大的缺陷就是让学生学“答”而非学“问”,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自是教育的悲哀,而由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佳境.  相似文献   

6.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的两个“疑”作何解?一般选本如清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现代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都没有替它作注,似乎“疑”很容易理解,无须作注。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疑”就是“怀疑”的意思。《语文学习》(94年第2期)载文说:“诗人出外奔波已久,深感时序更替之快,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7.
血疑     
很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血疑》,讲述的是一位患白血病的姑娘幸子,饱受病痛折磨依然乐观向上的励志故事。但是,我们这篇文章讲的不是病,不过,倒是都跟"血"有关。让我们运用科学知识,一起来揭开一个个血色谜团吧。温泉喷"血"我国著名风景区黄山有一处奇特的温泉,泉水有时会变成血色,看起来十分可怕。平时,泉水无色无味,质优纯净,清澈见底,可饮可浴,但是,偶尔会从泉底的石隙里涌出红水,就像喷血一样,被称为温泉喷"血"。据史载,北宋元符三年农历正月,有人来到泉边洗澡时,发现"水变赤如流丹,二月又出现"温泉"血"水。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温泉又"涌红水,遍溪皆红"。当时,人们大惑不解,认为是地  相似文献   

8.
9.
只有教师善于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提问艺术,而避免“满堂问”呢?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扣住一个“疑”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新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其创造潜能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引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贵有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并善于提出问题,才能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成为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血疑     
晓陆 《家教指南》2008,(5):52-54
1973年,15岁的张同在咸阳读初二。他的同班同学刘俊在公交车上见到了“张同”,刚要高兴地上前打招呼,“张同”却视而不见地从他身边走开.下了车。刘俊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见到张同之后就问起这事,张同摇头说:“我昨天根本也没坐公交车呀。”  相似文献   

14.
简谈设疑     
设疑是小学数学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数学手段。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的“疑”,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课堂气氛也随之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局面。怎样才能较好地驾驭设疑方法呢?我们的体会是应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则须疑     
古代学者都强调学习要善疑。如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论语·为政》),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然而对此有更为详尽论述的,要推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反复强调“学则须疑”。首先,他认为提出疑问是学习的起点,“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其次,即使学有所得,张载认为仍须有疑,才能“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再次,他还认为人们在实际行动中碰到疑难是必然的,“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行,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最后,他对“疑”与“不疑”的关系理解得很辩证。“不疑”、“不惑”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境界,它是经常疑虑,“积久自觉渐变”的结果。但是达到了“不疑”的地步,还须“有疑”才能进步。所以,“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  相似文献   

16.
设疑     
张梅 《陕西教育》2007,(7):60-61
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学贵知疑     
学贵知疑,善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这一点,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的。 一、加强预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预习一般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查字典,标出生字读音,理解新词意思,了解课  相似文献   

18.
九疑     
读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三册(2003年4月浙江第7次印刷本),笔者发现九处疑窦,现试述如下: 疑一,《离骚(节选)》(P31)提示中云,屈原“晚年作《离骚》”。案:其创作年代,虽说法不一,但不能武断论之。根据《离骚》诗中反复透露“及年岁之未晏”、“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等年龄信息,应。  相似文献   

19.
疑读法     
疑读教材 ,是教师的灵性和创意的体现。教师要想创造性地劳动 ,首先就要创造性地学习 ,对教材要有怀疑的精神和能力。意大利诗人但丁指出 :“我喜欢怀疑并不下于知识。”疑读法不仅能够发现教材中的知识性错误 ,而且能发现其思想性错误。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疑读能力比学识还要重要。下面以《宋定伯捉鬼》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宋定伯捉鬼》 ,课文阅读提示有云 :“人用智谋制服鬼” ,表现了“人能胜鬼” ,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教参也如是说。于是有些人就认为宋定伯是位“捉鬼英雄”。他与鬼偕行 ,以“诳之”开始 ,以“卖之”告终 ,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史上曾有不少教育家,对于“学”和“疑”的关系,做了辩证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规律,今天读来,仍觉很有启示。北宋的张载曾讲:“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