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青年》的创立和刊行不仅为我中国近代史进程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明显标志。《新青年》在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使得其成为了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播媒介。通过分析《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能够帮助哦我们更好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主旨变化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新青年》创刊时,其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青年》转而关心社会、讨论“国命存亡”之大政。1920年为适应筹建党的需要,《新青年》改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旨的这种变化是与陈独秀思想的演进一脉相承的,是顺应时代的结果。从《新青年》主旨变化中我们亦不难发现陈独秀建党的起因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同时,猛烈评击建设礼教,否定妇子片面贞操观,积极号召妇女冲破封建罗网,恢复独立人格,强烈呼呈妇女冲泱礼教大防,参与社会政治,尤其在十月革命之后,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探讨妇女解放道路,成为当时倡导妇女解放的主要阵地,对推动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启蒙性质的综合性文化刊物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的转向,由于同人皆看重五四时期结下的友谊,由于各种各样的变故,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从1919年12月1日的第7卷第1号开始,至1923年6月15日变为季刊复刊,才彻底完成.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积极倡导女性解放思想,开辟了《女子问题》专栏,从生理、婚姻、教育和政治等多个角度向民众普及女性知识,以科学与理性的态度支持和推进女性解放.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又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新青年》所表达的女性解放思想展示出了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届对于中国女性发展的美好期待以及对于文...  相似文献   

6.
郑勇 《中国教师》2009,(Z2):43-4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腐朽落后令陈独秀心急如焚,站在挽救中华民族于内忧外患之中、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之宏图大志的高度,陈独秀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并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新青年观。从新文化、新教育、新人的角度,针对中国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其新青年观对何为新时代、新社会的新青年、如何培养新青年以及新青年的时代使命何在等颇具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给予了独到深邃的论述。其影响不仅在于培养了20世纪初的一代弄潮儿,甚至至今仍具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新青年>的编辑出版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新青年>先进的编辑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阵地,对封建秩序之护符的孔教儒家伦理进行了猛烈攻击.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新青年>传播的制高点,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谱写了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9.
对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对外国学的译介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揭示出了相关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1911年辛亥革命时,陈独秀参加了浙江和安徽的斗争。安徽光复后,他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推行激进的改革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而受挫。之后他参加了安徽地区的反袁斗争,失败后逃往上海,继而流亡日本。总结几年来革命斗争屡受挫折的教训,陈独秀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在于文化的转换,实现国民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工作进展迅速。专题论文大量发表,所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青年》与妇女解放、《新青年》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新青年》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新青年》同人的分化及《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方面。这些文章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遗憾。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之前,参与编辑<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甲寅>等报刊,这为他创办<新青年>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成为一代名刊,与陈独秀等人的经营、策划密不可分。上海亚东图书馆为《新青年》的创办提供了最初的支持;办刊主旨的标新立异与作者群体的新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丰富的稿源保证了《新青年》内容的充实;营销广告的刺激和广大销售网络的构建极大地增加了《新青年》的销售量;国家对社会的弱势控制为《新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一纸风行,成为引领国人思想的言论重镇。陈独秀的周围聚结了众多近代知识分子,而皖籍人士最为显眼。在《新青年》早期撰作阵营中,皖籍作者星光闪耀,阵容庞大,令人侧目。地缘关系、师友情缘、革命同道以及思想主张的相互吸引是这一群体聚合的主要缘由。地域情结固然是首要因素,但共同的思想支点才是群体合作和联动的情感纽带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对青年一代才是革除中国积弊,挽救中国危亡,建设民主富强的中坚力量和希望的认识,以及当时大多数青年的现状,《新青年》提倡一种新型人生观:在反对旧道德和传统的基础上,以西方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近代人生观,它对青年自身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提出了要求,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社会。它更是针对青年的糟糕状况和中国严峻的现实而提出的以启蒙救国为内在目的的一种务实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的文化品格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刊物的灵魂是它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高下决定着刊物的层次和归属,本文试图从文化品格入,考察《新青年》杂志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陈独秀在1915年创刊《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时之所以远离政治,转而面向青年,是受政治环境所迫。其实,从民初书业竞争背景来考量,《青年杂志》是按照群益书社定位于"学生杂志"的要求创办的。办刊伊始,陈独秀的办刊方针受到一定限制,出版商的策划成就了《新青年》,锁定了明确的读者对象,埋下文学革命的引线,为其成为一代名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新青年》杂志创办、编辑部的迁移、发表的宣言、杂志的文章四个方面,说明了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论坛的重镇,它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中国社会,为中国女性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在《新青年》上提出妇女问题的几个方面,比如,贞操、教育职业、婚育等问题,为备受封建宗法压制的广大女性走上真正的解放之路,起了理论前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