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读——发现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每教一首诗词,都先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上课时,用个人读、集体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贯穿整个讲课过程。我对学生“读”的要求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始初要求学生读得准,不漏读;继而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进而要求学生读出诗词的味,读出诗词的情。这样一直读到熟,使学生从“读”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诗词中的美。如读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相似文献   

2.
一、学习提示 1.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正数时,可以写出正号也可以省略正号不写。但读正数时,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不读出来。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相似文献   

3.
赵锐 《贵州教育》2005,(10):44-45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继承《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独立阅读能力外,对阅读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2004年5月,笔者有幸听了来自武汉的洪镇涛先生在遵义的讲学和公开课,他也特别注重读。他还说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想”;“对语言要品味、对情感要体验、对思想要感悟。”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他特别反对“分析语言、分析情感、分析思想”。当洪镇涛先生谈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时,他说:“老师们,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是什么呢?一个字———读!”听了洪老师的这次公开课和讲学后,…  相似文献   

4.
一、课堂教学要立足一个“读”阅读的一般流程是:认知读→感知读→感情读→探究读→积累读。例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对诵读逐步提出“读准,读出语气,读出形象,读出韵味儿”的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在“揣摩朗读”这一环节中,通过对“要重点读好哪些关键地方”的讨论,竟水到渠成地捕捉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物特点。在诵读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形式活泼多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采用自读、轮读、赛读、分角色读、合作背读等多种形式。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体会、揣摩…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一以贯之的主线,是教学活动的“绝对力量”。“听”以“读”为伴,“说”以“读”为源,“写”以“读”为基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学生进行从“学会”到“会学”的培养,就应从“读”开始,将“读”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一、培养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很多方法。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轻重、抑扬、急缓的变化,读出感情,读出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领悟丰富的言语意义,感受…  相似文献   

6.
符颖 《教师》2008,(11):20-21
那么,怎样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读”,使学生真正在“读”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真正读出高效、读出实效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阅读课中的“读”,要读出三个层次;而实现这三层目标,必须得抓住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的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真正在课堂上让学生书声琅琅,实在是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  相似文献   

8.
冯蓬勃 《小学语文》2014,(1):100-100
一般而言,标点符号是不必也不应读出声的,但是有些特殊的标点却要读出声来,才能使人辨明语气,理解文意。一、连接号“-” 连接号在表示时问、地点、数目等的起止时,读“至”或“到”。  相似文献   

9.
这节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特点之一:大胆指导学生“吟读”。“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  相似文献   

10.
本色中绽放出精彩 一、“读味”足 叶老师非常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如:对三处写景的句子进行引读、品读、赏读、带着动作读等,读出了湖水的平、静、清,读出了湖水的美;读出了山石的动势、动感,读出了山石的奇形怪状;读出了小鱼捉迷藏的快乐,读出了小鱼嬉戏游玩时的顽皮和活泼可爱。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教学倡导以读为主,鼓励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朗读训练点的确立,要引领学生关注诵读技巧,聚焦诗词意象,抓住诗眼和作者背景来品读,以使学生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之美、画面之美、情韵之美、意蕴之美,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3.
《爬天都峰》篇幅短小,结构严谨,线条明快.我在教学中重点进行读和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在朗读的指导上下功夫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中的录音,初步定下课文朗读的基调,学习各段课文时,再加以指导.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教师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啊”、“哩”’两个语气词,读出惊叹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天都峰陡的一句,“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看在飞机上拍摄的天都峰,陡峭而险峻.此时再让学生读,学生读出了“笔陡”、“挂”的感觉,“发颤”一词读得声音都发抖了.  相似文献   

14.
一、加强朗读 ,培养语感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读出音韵 ,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我在教低年级学生朗读时 ,运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朗读加表演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如教《一粒种子》 ,我指导学生双手合掌 ,举过头顶 ,把自己当做一粒刚发芽的种子 ,边读课文 ,边做“挺一挺”、“钻出泥土”的动作。通过四次不同幅度的“挺一挺”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种子发芽的过程 ,更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趣味性。最后 ,“啊 ,好个光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更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语文,朗读是出发点,亦是归宿地。无数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读出“语文味”,读出“生活味”,读出“人文味”。  相似文献   

16.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读清文言句读则是文言文诵读的一项基本要求。所谓“读清句读”,就是要读准确文言句子的停顿,不要读破句子。要正确读出古文语句中的停顿,必须做好辨析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也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呢?一、创设读书情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尽可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做到以读为本,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要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位、读出神韵,力求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受到情感的陶冶。如《五彩池》一课,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五彩池”这一人间奇迹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默读全文,划出生字生词,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再对典型语句进行对比读或欣赏读,反复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相似文献   

18.
李霞 《四川教育》2004,(10):39-40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9.
“这首古诗押的什么韵?今天读着怎么这么不谐和啦?”“这首词的韵脚古音怎么读?能读出古音来才够味儿呢。”学习诗词的人不由得就会这么想。让人们都先去深谙音韵之道再读,显然不现实,但在教学上这的确又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怎么办呢?我以为对这类问题只要做到“心知其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诵读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