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伦理政治”、“制度伦理政治”是政治伦理的两大基本类型。其中,任何一种类型在政治伦理的历史展开中都具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但都必须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从五个层面具体地分析了两类不同的政治伦理之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于“制度伦理政治”,彻底摈弃“个体伦理政治”的思维,贯彻“制度伦理政治”优先的根本原则,同时又吸收“个体伦理政治”中强调个体道德修造的合理之资源。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成长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政治伦理实践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以公民和城邦两个层面的主体为政治伦理实践的实施者;以维持城邦制度和对幸福、至善的追求作为政治伦理实践的目的;将公民教育和制度安排作为政治伦理实践的手段,实现了其思想自身的“完满”和“自足”。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柏拉图构造理想国的根本性的政治伦理尺度,同时至善也集中地折射出柏拉图政治伦理思维的内在特质。文章着力从两个层面分析柏拉图建构理想国的政治伦理走向:其一。从城邦的整体构思看,理想国中城邦的政治秩序设计是建立在柏拉图所持的政治伦理之基础上的;其二,理想国的和谐秩序的基石更是奠基于个体灵魂有效的秩序中,即理想国是“和谐”的个体灵魂在政治秩序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次要特点是伦理性。伦理标准成为人们重要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成为评价人事的重要尺度。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以“礼”为核心的伦理型政治,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争。中国古代经济充满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主要体现在“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及其实践中;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学术的首要重心,政治学成为道德评判,文学强调教化功能,成为载道的工具,史学往往不以存史为基本任务,而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育居首,知识的传授倒退居其次;哲学往往与伦理学相混融,主要是一种道德哲学,中国美学更具伦理色彩,等等。  相似文献   

5.
《论语》涉及家庭、伦理、文化、政治等等社会经济生活诸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作用之巨无与伦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德政”和“理想人格的建构”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伦理的平衡思想,就概念而言,这种平衡思想每每以“天之道”的形式表现出来: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天人合一,弱势与强势一体的政治伦理,利益平衡的义利之辨,伦理冲突与和谐的理欲之思.这些平衡思想尽管在内容上分别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可在平衡达成的目的论上,却表现出高度一致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以“中庸”为最高理念,贯之以“仁亲民”的政治主张、“智好谋”的政治素养、“勇知耻”的政治风范为主要脉络,这些可以透过儒学经典中关于“仁”、“智”、“勇”天下三达德的阐释来加以体认。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打破“中西”之差隔,抛弃“体用”之争辩,儒家政治伦理的精髓作为深厚的化资源仍有其强大生命力,不仅完全适用于正在缓慢走向民主法治的中国社会,对于相对成熟的西方民主社会来说亦可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8.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涂平荣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23-25,46
墨子的政治观和伦理思想共融,形成其独特的政治伦理思想。他主张为政者应以“兼爱”为施政纲领;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政治责任;以“尚贤”为选官之据;以“非攻”为和平之本;以“节葬”、“节用”、“非乐”为政治道德等等,墨子的这些古典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今政治伦理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职业院校教师伦理决策源于个体所持有的伦理思维不同。对9所职业院校107位教师开展访谈,遴选出21个典型关键事件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发现,职业院校教师伦理决策过程中需参酌的思维困境表现在决策产生层面、决策推理层面以及决策行动层面。基于此,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伦理决策的理性选择应该包括:筑牢“立德树人”理念,提高教师伦理决策的识解水平,彰显决策产生的理性思维;坚持“反思均衡”方法,提升教师伦理决策的辩证性思维能力,彰显决策推理的理性选择;聚焦“师生对话”机制,提高教师伦理决策的有效性,彰显决策行动的理性关照。  相似文献   

11.
以“和”为美 ,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 ,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 ,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 ,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 ,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 ,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 ,因此 ,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 ,即达到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多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与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早在其他民族尚未开化的蛮荒时代 ,我们民族就已经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丰富的政治经验使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了政治的伦理属性 ,注意到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 ,亦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伦理方面的思想遗产。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孔子曾对政治之“政”做过很好的疏义———他说 :“政者 ,正也。”由此观之 ,在孔子看来 ,在道德上符合正义是政治的首要的、根本的要求。只有“仁政”、“德政”才是真正的“政”。接下来 ,孔子又将良吏视为施行“仁政”、“德政”的关键———“子率以正 ,孰敢不正” ;“为政以德则治”。可以…  相似文献   

13.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因此,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即达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我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是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并非孔子不言道。孔子对"道"的叙述集中于人伦日用之道,是落实于实践操作层面的"道"。无论进则以政治为业,抑或退则以学术为业,孔子之"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对于信念伦理,体现在信念伦理之"直";对于责任伦理,体现在责任伦理之"忠恕"。  相似文献   

15.
《定西孤儿院纪事》通过饥饿亲历者的讲述,在叙事话语层面彰显了饥饿叙事的伦理意义、救赎探寻、政治隐喻、荒诞象征以及细节能量。在饥饿叙事中杨显惠抑制了以往对伦理道德、人性和政治意图共同合谋所制造的惨烈恶行的揭露,他把目光投向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采用“个体叙述”来“质询”历史,“质询”人性,把判断留给了读者。  相似文献   

16.
五位学者从伦理之维对2020年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原因与应对方法进行了思考。何怀宏重申了他所提出的“新三纲”中“生为物纲”与“民为政纲”的重要性,呼吁人以一种“道德代理人”的身份,让自然万物各得其所,政治秩序要以保障人民的安全与福祉作为根本价值和规范。付长珍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理念的天人共同体的儒家伦理,主张伦理回归身体生命的这一根本。郭淑新认为,灾疫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敬畏之心的淡漠,希望人们用“敬畏伦理”约束自己,防范大自然对人类的训诫和惩罚。戴兆国认为,人类需要改变“主道”伦理的思维模式,而采用“客道”伦理的新思维方法,以客人自居,来检视自己的行为。刘乐恒把疫情的爆发归结为“卫生”和“公共”两方面问题的交合,主张推进传统伦理与日常理性和公共理性的协调与兼融。  相似文献   

17.
闫艳 《教育导刊》2014,(12):13-15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应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之“应是”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之“所是”为基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所是”不清则会出现“应是”不明。本文通过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追问及反思,为澄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是”及创新取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体育伦理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化的浪潮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及蕴涵在其背后的价值观矛盾和冲突,体育市场化、职业化所带来的不公正的裁决和竞争行为,当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兴奋剂使用”等违背体育伦理精神的问题,以及大量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都使得加强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问题的个人”是洪子诚为当代人文学者面临的困惑而描述的精神现象;“第一文本”则表征学者进行学术探索的精神原动力。洪子诚的《我的阅读史》为解读其“问题的个人”背后的“第一文本”之特殊结构提供了样本。“第一文本”有三个层面,其一,精神层面;其二,与生命信仰相连接的学术人格与伦理层面;其三,思想层面。第一、二层面和第三层面之间形成的裂缝,由此形成了“问题的个人”。  相似文献   

20.
全球政治伦理的可能性及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政治伦理在世界各政治文明形态的比较中发展 ,在多元化与一元化 ,普世性与本土化、区域化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全球政治意识伦理”。各民族国家政治伦理的发展 ,既要纠偏西方现代性启蒙心态的政治伦理的一元强求 ,又要反对价值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全球化对中国当代政治伦理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我们应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